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理想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理想在于通过创造性的摹仿活动,引导人们达到至善的目的,亦即实现以善为核心的真善美的统一。他区分了艺术理想的两种不同实现方式即理想化摹仿和典型化摹仿,并尤其重视理想化摹仿。这种理想化的艺术摹仿既提升了希腊艺术理想,也表明了亚里士多德同柏拉图之间内在的深刻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小婷 《考试周刊》2012,(20):13-14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努力摆脱世俗桎梏,执著追求自由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画家。而作品中的另一位画家施特略夫无法也不愿走出世俗世界,最终沦为平庸。前者代表了追求艺术和自由的理想,后者成为西方物质文明的牺牲品,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对两位画家的对比,探讨造成两者不同结局的社会根源,表现在物欲的重压下精神自由与社会束缚之间的斗争,表达社会与艺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呐喊。  相似文献   

3.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并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对象的想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真理是理想的理论基础,理想是自由的观念模型,自由是真理的“物化”和理想的现实。人们在获得真理后,便构建融客观外在尺度与自己内在尺度于一炉的理想,在情感意志的激发下,通过实践行动使理想对象化,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人获得自主和自由。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下,通过实践,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进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古典艺术理想有着深刻的神学意涵:第一,古典型艺术真正实现了以“神性的东西”为表现中心的艺术理想;第二,古典型艺术体现着人神合一的理想美品质,这种理想美是通过理想化的艺术手法实现的;第三,古典型艺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处理“神性的东西”,导致了古典艺术理想的解体。  相似文献   

5.
谢亮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5-46
卢梭基于人人平等的前提预设来论证其自由观,阐释了"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两种不同层面的自由思想。诚然道德视域的自由是他自由观点的核心,卢梭旨在通过平等的契约模式社会来描绘一个自由的道德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6.
2003年大学学术自由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是人类的理想,学术自由是学者的理想。从古代希腊直到当代大学,无数学者为此而奋斗。随着大学日益走出象牙塔,有关学术自由的论题再次成为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从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以及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的关系两个方面综述了学者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自由生命的超越活动,直接成为人克服有限和无限、此岸与彼岸、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自由与必然普遍分裂的中介,从而使生活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性转化为中介过程的生成性。艺术的中介过程是通过人感性的审美生成实现的;艺术中介的含义在于,艺术并不给出终极答案,它只使追问人生意义活动伴随你的终身;这一中介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不仅是艺术的或美的世界,而是人的“活感性”。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整个文学艺术史,就是人的生命活感性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不同状况来描述社会历史的进程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论域。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状况的内在关联,恰恰构成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之本质区别和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价值理想在于实现社会的现实的个人对劳动时间的关注,并且通过占有自由劳动时间而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实是有限的,人的精神追求则是无限的,在实践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地进行着从囿于现实的有限向着自由的无限的超越。艺术实现着这种超越,而在现实的世界之上构建起理想的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人们把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沟通起来,在艺术的超越精神光照下,人生由此不再显得局促和艰辛。因此,艺术是人们搭起的从有限到无限,从现实到理想的天桥,它引导着人们进入自由的存在境地。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由原则,是高等学校办学和管理中最普遍的价值信念之一,作为一种学术价值观,它是学者长期追求的理想,也是现代大学组织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保障学术自由的实现,有利于知识发展。本文试图从学术自由的内涵和历史惨痛教训来说明建构制度对保障学术自由的实现的必要性。建构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既要完善“刚性”制度,同时也要注重“柔性”制度。  相似文献   

11.
把握艺术美首先应该追溯于生成艺术品的艺术理想之美。艺术理想是形式理想与人生理想的有机统一,它在作品整体上的体现有意境美、技巧美和风格美等,在作品局部中直接体现于正面人物的刻划上,间接体现于丑的形象的暴露和鞭挞上。艺术美是艺术活动的指路呈与归宿点。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技巧教育,其注重对大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时代要求我们要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用公共艺术教育来加强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艺术教育的思维和能力,深化教材改革和教学思路以及构建校园公共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美学以艺术理想为最高追求,而这种艺术理想只是"绝对理念"的初级内容,也是通向宗教理念的过渡环节。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艺术理想的历史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神学内涵,并在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具有人神合一品质的希腊古典艺术则被其当作最高的艺术理想来看待。  相似文献   

14.
洛扎诺夫的艺术途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学习心理学等角度探讨洛扎诺夫的艺术途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外语教学中,运用游戏、音乐、节拍等艺术手段,利用这些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直接诉诸于人的直觉和感觉.通过非理性打动人的全身心,促进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从而使艺术形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提高想象力,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文艺美学应注意诗乐书画各门艺术范畴的融合相通。从这些艺术范畴的产生来看,有着共同的根源;从其表现来看,有着相通相长的艺法;从其实质来看,都有“如其人”的品位;从其审美理想来看,都有“与天合”的倾向。因而书与画同,画与诗通,诗与乐合,同源分流,相得益彰。形成中国特有的一系列艺术范畴。  相似文献   

17.
修辞格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多种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创作者通过运用辞格式思维,使艺术作品创作更加完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音乐、舞蹈、建筑、影视创作中的辞格式思维分析,来阐述了辞格式思维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与吴冠中的绘画艺术既存在着密切的师承影响联系 ,又在共同的道路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其同异处主要表现在艺术思想、艺术追求的诸多契合处及艺术表现上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书谱>最具特色之处,便是在全文中贯穿了孙过庭的儒家审美理想与人生价值观.这种弘扬政治理想与艺术理想统一的书法家高尚完美人格的艺术观乃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意境的感知(即灵感捕捉)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客观的人、事、景,主观的情、意、理皆是灵感的来源。没有感悟就没有诗,要使感悟转为诗,还须进行开拓和升华,才能使之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