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文学是人类,人的本质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哲学规律: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王红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71-172
一、自我教育的涵义阐释 (一)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与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有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分.就一般而言,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排除在中心之外,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境地.师与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铸就了学生的消极、被动,逆来顺受.而在自我教育中 ,自我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主客体是有机统一.二者的统一,使得学习不再是教育者受他人支配、强迫的活动;而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兴趣的满足, 自我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这种统一,能有效地激发自我的积极性、能动性,促使自我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和实质性的关系。在世界中 ,只有人才够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谓客体是指与人相关的现实世界 ,而不是传统教科书所讲的“整个世界” ,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 ,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高洁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122-122
一、人自身的统一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乃为一体,人这一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是一脉相通的,本质上是一体的.可以说只有人类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自身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主客体关系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础上,力图克服现行哲学教科书“两个主义四大块”的弊病,以主客体关系新视角阐明:宇宙存在的基本形态是质与能的统一与演化;宇宙分化的基本结构是以环境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存单位”,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一元四系”;主客体矛盾运动的中介是信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规律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主客体关系哲学从新的视角(人类主体角度)观察宇宙,力图以新的理论体系确立起当代科学宇宙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种及其多样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关系到人类的食物、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当前人与动物的关系不断走向冲突、对抗,人作为拥有无比优越感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保护动物不一定意味着赋予动物主体地位,动物只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我们应把动物作为特殊的物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关系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础上,力图克服现行哲学教科书“两个主义四大块”的弊病,以主客体关系新视有阐明:宇宙存在的基本形态是质与能的统一与演化;宇宙分化的基本结构是以环境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存单位”。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一元四系”;主客体矛盾运动的中介是信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规律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主客体关系哲学从新的视角(人类主体角度)观察宇宙,力图以新的理论体系确立起当代科学宇宙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特别权力关系由特别权力关系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构成。其中,特别权力关系主体包括特别权力主体和特别权力相对人;特别权力关系客体包括特别权力、人身权、物、行为和智力成果;特别权力关系内容包括特别权力主体的特别权力与义务和特别权力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权力关系的变化就是特别权力关系发生、变更与消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12.
冯契的智慧学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伦理思想的阐发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和总结。其主要观点包括:性与天道的交互作用是伦理生活的出发点,德性与价值的统一说明人的内在德性本质的价值内涵,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则是个性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人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类本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统一,并通过对工人异化劳动的分析,逐步建立起科学人学之思想。深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的科学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黛玉的形象是人与花两个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谐统一,互动互补。人的美貌与花的容颜、人的悲境与花的还泪、人的高洁与花的纯洁共同构成了黛玉的生命。黛玉的形象具有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民性素质、个性素质和人性素质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现代素质教育必须融培养学生民性、发展学生个性和弘扬学生人性于一体,以培养民性为基本、发展个性为核心和弘扬人性为追求,达成民性教育、个性教育和人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其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有缺陷的。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性是内容,社会性是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人的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性质是稳定的、不变的,人的具体动机和行为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