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以民族再造为教育宗旨,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民教育理论体系。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借鉴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策略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从晏阳初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全面分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挖掘其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与杜威都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都含有相当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所侧重。本论文试将晏阳初与杜威二人的职业教育思想做一粗略的比较和论述,同时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他所从事的乡村教育可视为早期我国职业教育本土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晏阳初在定县期间进行的平民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及实施方式,都为我们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是中国乡村职业教育思想的创始者。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不以职业教育为限、大职业教育主义与乡村建设运动相结合的思想,构建出中国乡村职业教育的雏形。同一时代,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特别是以生计教育治贫思想;陶行知的教育与农业携手,学校成为乡村改革发展中心的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并进入自我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是20世纪一位中华本土平民教育家,职业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一直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系统性不足。为促进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系统化,本文择取自1979年以来期刊文献,以年代分布、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作者为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集中于2006年—2012年,研究对象主要为黄炎培、杜威、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期刊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集中性。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黄炎培,陶行知,蔡元培,晏阳初,陈鹤琴等一批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尽管其职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有所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剖析其职业教育活动,探讨其职业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对于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王国宇 《红领巾》2004,(4):25-29
晏阳初以“四教三式“为核心的乡建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既是其乡建思想的宗旨,也是其手段、方法与目的.其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乡建思想内容的科学性、乡建方法的科学性、科学的实践观与提倡“科学简单化“,其民主性主要体现为民主是乡建思想的重要宗旨以及他提出的“第五自由“与强调“民治“的重要性等方面.科学性与民主性是晏阳初乡建思想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精神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晏阳初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乡土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该乡土德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增强该地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文章概括提炼了晏阳初精神的具体内容,并提出川渝冀湘学校开发利用晏阳初精神提高川渝冀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