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梅 《青年记者》2012,(35):76-77
毕业照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直是毕业季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存在于人们脑海中镌刻着美好记忆的符号,同时也是当代年轻人展现自我个性风采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每年的毕业时刻,高校层出不穷的另类毕业照就会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个角落。一张张奇特另类的毕业照似乎成了互联网世界的新宠,为何原本普通的毕业照在网络媒体上如此火爆?本文从网络媒体的  相似文献   

2.
从芙蓉姐姐到著姐、从凤姐到“Hold住姐”,当网络媒介塑造的这群另类“民星”大行其道时,大众陷入一场“审丑狂欢”中.在热情投入这场狂欢的人群中,最积极的是青少年①,大学生阶段属于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化为对他人的认同式或浪漫式依恋.他们将自己偶像崇拜的目光由家庭转向社会②,网络媒介有责任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参照和学习的社会角色或榜样.本文试图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探讨网络媒介所挖掘和追捧的“审丑民星”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图书借阅动机是制约图书借阅行为的重要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借助相关动机理论,尤其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分析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一般模式,构建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培养、目标设定、奖惩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对当前如何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动机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4.
段子总是与网络狂欢同时出现,本研究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以《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特朗普竞选成功"的评论段子为例,从行动意义诠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架构分析。结论发现:段子通过将权力话语从神坛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去这一同化行为,来消解权威;围绕国外时政热点事件所创作的段子通常隐含了一种建立在比较心态上的民族自豪感;网民并未对权威进行根本式的抵抗,只是一种远离重点的外围参与。  相似文献   

5.
张莉钥  翟菁 《新闻世界》2012,(6):128-129
网络造句的走红,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已超越了其本身。作为一种另类的娱乐方式,网络造句以戏谑的方式吸引人们关注的同时,担当着人们意见表达的通道。本文以狂欢理论为支撑,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来分析“网络造句”独特的狂欢特质和现实意义,并在媒体融合的新舆论格局下,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有了新的适用性,直播购物、表情包、双十一等都是新的狂欢形势,本文将从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狂欢理论的呈现、狂欢理论的影响、狂欢理论的反思与建议四方面入手对狂欢理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匿名的判断,大学生上网时易呈现出攻击心理、从众心理和狂欢心理等匿名心态。网络实名制的推广能有效地规避这些上网心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具体来看,网络实名制可以实现对于大学生网络自律的技术补充;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促进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的现实化回归。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巴赫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狂欢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耽美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狂欢化的贬讽和嘲弄、互联网环境下同人女群体自由平等的虚拟线上交际与狂欢节广场随性亲昵的交往行为、狂欢节的民间乌托邦性与耽美文化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耽美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戏仿性解读与狂欢化的否定和再生不谋而合,狂欢理论同耽美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清楚的明晰耽美这一狂欢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人女群体建构的拟态世界及其主观追求,并指出耽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同人女群体的表层狂欢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及失范行为四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成因及事前干预和事后防范对策。最后提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干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应管理对策.进而倡导和推动现代大学生文明网络生活。  相似文献   

12.
打品牌容易,难的是只打品牌;另类简单,难的是一贯另类。本月度大案力求从"另类"的角度展示恒源祥品牌成长的密码,为成长中的中国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柳 《视听》2018,(6):54-55
近年来鬼畜视频以新奇喜感的内容形式广受网络大众的喜爱,并逐渐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本文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狂欢理论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本质分析鬼畜现象的表现特征,从制作者和受众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流行的文化心理和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言语行为转喻转喻的角度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是从转喻的角度解释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更好的解释了人们理解和应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直播经过短时间的发酵,如今迅速成为全民狂欢的另类形式.本文从"认知盈余"的角度审视网络直播中交往的娱乐实质,认为网民交往的需求得到了技术赋权的可靠保证,但直播形式事实上剥夺了主播和看客自由支配时间创造"认知盈余"的权利,并通过操纵个人额外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加大了参与者之间和其他社会人员的鸿沟.新媒体通过技术为用户赢得闲暇而将其殖民,又利用便捷与时间的可支配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无知,并持续强化,最终造成社会分野.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时代的新剧营销,都会伴随着影响力巨大的网络狂欢,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快乐至上的网民心态造就了难以控制的狂欢盛世.本文从网络狂欢的内容、渠道、主体行为等方面对新剧营销网络狂欢模式进行分析,探究模式的环境、传受双方主客观意愿等条件,从而找到狂欢失度的原因,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界对于另类媒体的研究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经近30年。过去十年,另类媒体研究从被忽视到渐渐被学界接纳并成为媒体研究中重要的议题之一,有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另类媒体的概念、产生的语境和背景及目前西方学界对另类媒体研究的理论和视角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孔灵 《新闻世界》2013,(1):67-68
微博评论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话语模式,拓宽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呈现出全民“狂欢”的倾向。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参与形式、言语表达和思想内容三个层面揭示微博评论的狂欢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