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雁 《青年记者》2013,(8):23-24
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与早期符号互动理论重点强调"符号"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关  相似文献   

2.
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G.H米德创建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通过符号互动可以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网络情境的出现,为符号互动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土壤——网络情境。网络情境对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和符号人的出现使得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而情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①。互动仪式链生成依赖于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形成封闭的圈子,对于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韦弗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这种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的单向发出和受被动接受的过程,其中包含有多重复杂的双向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从社会互动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理性化与意义世界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理论,任何社会行动背后都有一套支撑该行动的意义体系,理性就是赋予行动意义的能力。在西方,人们对理性有着不同的解释。而最经典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古典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另一种是社会学家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强国战略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文章基于符号学相关理论,通过行动研究范式,提出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首先应建设包含象征性符号、具身性符号和信息化符号的三重文化符号体系,基于文化符号体系构建起阅读推广的“激发—推动型”双主体互动模式,并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为例,阐述构建文化符号体系的方法和“激发—推动型”双主体互动实践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根据符号互动论,人类通过符号实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互动。文章基于符号互动理论阐述了女性阅读推广的必要性,归纳了包括人物、空间、媒体等公共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的符号元素,依据符号互动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从空间情景、内容建设,以及个性推送、媒体宣传、读者反馈等方面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8.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7)
公益微博目前已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信息汇聚平台,它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发起社会救助,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微博媒介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情感卷入、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动因、心理影响转化为社会公益行动三个层次研究公益微博的社会动员机制,引入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分析个体从信息接受到转化为行动的心理动因,为公益微博传播中的媒介与人的互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ACG粉都的互动与交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线下”的,大学社团是最普遍的形式;一种是“线上”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线上的互动更能体现御宅的亚文化精神.御宅族群通过互动和交往,构建出一个共享的社会空间,它外在于现实,但同时又是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真实的“异托邦”.在这个世界里,通过资本的拥有和交换以获取地位的逻辑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互动”,英文为interactive,这个词又可分为inter和active两部分,是“交替着行动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能起到积极的、友好的推动作用”。这个词可以用于很多场合,“互动”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当然也包括某些动物),也可以是人与某种物质或某种设施之间的,如在现代交通工具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13.
5G、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打开了“数字交往”之门,让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社会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样态发生重大变化。智能传播时代,坚守“以人为本”原则,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交往互动良好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4.
董江艳 《青年记者》2016,(29):11-12
“拟剧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根据一项实地研究而提出的,又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引入了舞台演出艺术的专业用语来阐释“拟剧理论”,他认为人的社会互动是一场表演,而现实社会是一个舞台.“表演(performance)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①  相似文献   

15.
传播的本质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易中天、阎崇年等学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演讲,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掀起了一阵读史狂潮,这个潮流在普通观众、学术界以及出版界,均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网络、广播、报纸时髦的话题,并由此成为2006年化盛事。传统化与现代传播对接,接出一个火热的“易中天现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互动,此现象对学本身、对大众、对传媒、对学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事物能指与所指关系链的断裂,揭示了消费需求无限性的本质。研究发现,符号与物的转换表现为“升维”和“降维”的过程,而伴随事物符号化的是不断替换的意义;意义的替换总处于“稳定”与“变动”的间歇区间,消费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不失时机地在符号消费中寻求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不过,这种关系建构出的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归属与认同,其中映射出的身份焦虑现象值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探讨食品行业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成功经验和一般规律,以冷饮食品的营销典型——甄稀冰淇淋为主要剖析对象,从人物符号、内容符号、情境符号3个互动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甄稀冰淇淋通过明星演员等人物符号的多维能指,精准塑造了品牌符号的高端消费定位,并通过文字文本、图形影像、声音口语等内容符号的多层表达,传递了品牌符号的"细腻"价值特性,最后通过微视频、直播和综艺节目等情境符号多维构建出的符号交织系统,在线上线下的社交互动中成功完成了品牌符号的社会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就是个大舞台,人们在社会中都扮演着某种角色.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互动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以极高的收视率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在这个小舞台上,每周都上演着两期精彩的表演.  相似文献   

20.
一、"自我互动理论"与受众群的形成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