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杨海燕 《科教文汇》2007,(9X):199-199
生态批评或称生态文学研究是伴随着生态运动而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自然之声——论生态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一文主要阐述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英国的浪漫主义是响应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一场反启蒙运动;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生态遭到人类毁坏的悲剧。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笔下的自然观,他们讴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向造成人与自然分离的理性王国和毁坏自然的工业革命发出攻击。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环境关怀视角浅析古希腊"有限"自然观。文章认为,古代希腊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有限的,而在近代力量型科学的影响下,自然观逐渐演化趋于无限,在无限的自然观中,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理性论汹涌而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剧烈激化,在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代社会,反思近代以来无限观指导下的自然科学范式,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对待科技、人类与自然,从而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价值关系的理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历来存在“关联论”和“中立论”两种观点。近代以来中立论大为盛行,科学与价值的联系被割裂,这根源在于理性的二元思维方式。要把人为割裂的科学和价值的联系在理性中重新统一起来,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方式,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中把握两者的关系。工具理性追求的是“真”;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善”;行为理性追求的是真和善的统一“美”。这就是理性把握科学和价值统一的最高境界,也为管理科技活动提供了新的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4.
刘继平 《科教文汇》2008,(10):163-164
禅宗集儒道思想而形成三教为一,“心性论”、“无常”观、“顿悟说”、“机语”论等是其主要特征。禅的思想与后现代的“反理性”、“离基础”、“求多元”、“返自然”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无论在哲学基础、历史背景、批判程度、社会影响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从本质上去把握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5.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坤 《今日科苑》2007,(2):86-86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与自然的渊源关系,批判了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其宗旨是要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妇女观和其作品中揭示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下苔丝的悲惨命运,旨在帮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部作品,借此凸显哈代自然观及妇女观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资本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因其自身的内在否定性产生了一系列发展悖论,生态危机就是其中之一.生态危机的根源来自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欲望的内在动力马达强劲,不断刺激着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离不开对高度发达的科技理性的拷问和量度,而且基于主体与客体二元分立的生态观在生态危机面前也是难辞其咎.本文从经济哲学的视阈反思当下的生态危机,拓宽生态危机的研究领域,旨在建构起“人-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深入比较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是基于一种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转变,二者争论的实质是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作者认为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虽然在实践上缺乏基础,但对此的深入探讨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使人类在自然观上确立新视野、提升人类行为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西方推理、东方传统的思维模式,指出元极思维模式是对太极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元极模式把握对象(系统)时,既包含其要素之间的区别,又包含要素之间的联系,两者互根、接合和化生;元极模式更明显地反映人天整体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综合、进化、创生的整体性.讨论了元极思维模式的特色:重在研究天、地、人的相关性;运用和的理论研究人天相关的演变,这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天合一,重在一个“合”字,这体现了宇宙整体的统一性,论证了元极思维模式不是以带有机械特点的全息论去说明复杂的人天关系。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公司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燚  张锐  姚薇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6):152-158
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因果关系入手,提出生态公司创建的必然性。并对生态公司创建的两种理论观点——基于环保的生态公司观和基于生物的生态公司观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基于生物的生态公司观才是适应“生态中心主义”的企业经营模式。重点对生态公司的内涵、基本理念及其与传统公司的区别进行论述,并就生态公司创建的主要挑战、框架构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