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论基础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研究是对教学论的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基础研究经历了引进与重建、深化与反思和实践性变革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哲学、教育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四大主题和开放的理论结构。教学论基础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马克思主义教学认识论的发展、教学论基础的结构和本土化理论的构建。教学论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传统与现代、借鉴和本土化三大关系,实现教学论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课程论独立的主要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 ,有关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基本是以成人的学习为基础提出的 ,将这样的学说直接用来当作自己的理论依据 ,课程论便很容易产生脱离儿童的倾向。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 ,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 ,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正在逐渐从学习心理学转向发展心理学。这一转向 ,对于国内目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论自身的发展 ,以及各级师范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经进入了自主构建阶段,原创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土壤。在批判和借鉴已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大力促进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更好地利用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所创生的理论与学说,指导中国大地上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主要是指用一种中国化的方式将外来的课程理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论思想理论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把我国传统的课堂与教学论往新型的更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转换和发展。当前很多高校都将学科的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尤其是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本土化包含着很多方面,如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其中教育的本土化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策略,阐述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传燧  石雷 《教育研究》2012,(3):82-86,91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程数学方法的改革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改革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教学论的三大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心理学及生理学基础和系统论、控制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消化、课程的社会学分析和对构建"课程社会学"学科的探讨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内容分布不均、研究视角不尽合理、本土化程度不高、指导实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增强研究力量、构建三维范式框架、促进研究的本土化、增强研究的学术责任感和实践使命.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学校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本文通过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流派中的高校课程观的历史考察,阐释了心理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心理学不仅为高校课程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范式,而且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提供了基础、依据与方法,也为高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有效构建继续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终身教育理论、经济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才结构理论和人力资本经济效益理论,分别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目标、专业结构、教学原则、课程体系和办学效益方面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范式,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全新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的途径之一。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确定双语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从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四大领域阐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双语教育的实践运作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龙立 《教育学报》2007,3(5):20-27
美国1970年以来兴起一股批判课程理论和实务的风潮,三十多年来这股着重意识形态及人文化的再概念课程观,已成为美国盛行的一种课程观点。这观点有其正面价值,例如促使人们检视课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或是课程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然而这种观点也遭受一些质疑,例如过度忽略了实务,只取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批判理论等特定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贬抑科学、管理学及心理学对课程的价值。这种见解主张在美国都不具有全面的影响力,近年来却在中文世界快速扩散。人们应多留意它的理论缺失,而不宜照单全收,尤其要避免推广这种不周全观点,造成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利。经由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获致五点启示:课程批判与理解之必要、课程论述强调本土与自主、课程理论与实务应整合、课程学理基础广纳文理各科、课程探究着重关键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的教与学需要理论支持,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理论依据:一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的正确认识,二是对心理学的正确认识,三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树立,四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主张确立以教育的本质、心理学规律、课程观念、语文学科性质为理论依据的观点,旨在增强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科性与学理性。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课程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聚焦MOOC带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影响,从MOOC本质及当前民族文化MOOC发展现状着手;从提升地方性知识的本土教育价值、切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突破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有制度制约三个角度阐述M OOC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长尾理论”剖析这一实践行动的思想基础;以基于知识视觉化的资源数字化为其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了联合开发、推进国际化、注重协作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