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2.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朝大力表彰程朱理学,清初学界一时大有"由王返朱"之势。李光地作为理学大臣,其《读孟子劄记》却反映出"朱陆兼采"的思想趋向,并成为他此期学术的重点与特色。从李光地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可见他试图用程朱所强调的"工夫论"来弥补陆王"空疏"的缺陷,以实现治学思想上的"本"、"末"两全。榕村之论带有调和朱陆或称"朱陆兼采"的色彩,强调为学工夫。当时,"弃虚蹈实"已成学术共识,李光地的"朱陆兼采"学风正是顺应了学术思潮在"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代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尊德性"之"虚"而走上"实而又实"的"道问学"路径,从而开启乾隆年间考据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一句是"填然鼓之",有的人对其中的"填"字的理解有不同看法,认为"填"字应是形容词,翻译成"猛烈地"。本文从象声词的产生,"然"后缀的组词,鼓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填"应为象声词,翻译为"咚咚地"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金殿雷 《考试周刊》2012,(40):27-27
一、"互见法"的内涵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而且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这就是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相似文献   

9.
借鉴孔子的治学经验学习英语,应把握以下要点:学英语要"学而时习",做到心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要"敏而好学",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要"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要树立踏踏实实的学风,"择善而从";要经常复习,"默而识之",强化记忆;要立志于学,持之以恒,才能有较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站在语言学的高度,多次撰文阐述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关系问题,比如文与道、读与写、教与学等等。能否辩证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用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重新解读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主导思想,以期更深入地探索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白嘉轩、朱先生、小娥、黑娃、白孝文、白灵、鹿兆鹏、鹿兆海等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了《白鹿原》是由三种文化,即传统文化、性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同构筑的多重维度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4.
著名记者严怪愚以鲁迅先生为楷模,在做人与作文上都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先生逝世后,他成为鲁迅精神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承人。“做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的信条,培养了严怪愚的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但也使他屡遭迫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间,萧涤非先生认为作于魏文帝初年,陆侃如先生认为作于魏明帝初年,学界至今未有定论.通过对曹魏礼乐建设情况、缪袭仕历活动、魏晋歌辞作者情况等多角度考辨,认定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同应为魏明帝时期.  相似文献   

16.
词的用典,在南宋词坛渐成风气,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陆放翁以典入词,数量多、范围广,熔铸百家,广博精当。放翁词语典内容广泛,事典意蕴深厚,用法灵活多样。典故中的历史积淀形象表达了词人的人生情怀或思想志趣,成为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放翁词大量用典,抒情言志,增强了词作的书卷气,增添了其风雅相,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具体反映以及词体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9.
王光祖、杨荫浒、路德庆三位专家对细节描写所下定义与解释有如下缺憾:把细枝末节作为细节描写的主要对象;将细节描写定为最小描写单位;应下定义未下定义。细节描写重新定义应融入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The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movie Mr Holland's Opus tells the story of a high school music teacher throughout his thirty year career. It offers the general public a picture of what it is to be a music educator.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fi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ractising high school music teacher. Three broad themes emerged in this teacher's viewing of Mr Holland's Opus: (i) general issues about teaching were identified that were not specific to music education, (ii) issues specifically about music education were critiqued as being unrealistic, and (iii) it is difficult being a musician if you are a music teacher. The themes suggest the movie has numerous possibilities for teacher reflection, as well as exposing myths about teaching which are portrayed in the mass me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