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趣事     
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相似文献   

2.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3.
(1)业务书籍和一般用书分别排架业务书籍指教学用书(包括部分文艺书用于教学者)和政治学习教材。一般用书包括未经教师指定的参考书和未用于教学的文艺书。前者系探取集体借阅,计划分配方式,起了保证教学用书合理供应的作用;后者可以个别自由借阅,流通迅速。对这两种类型的书,读者需要不同,借书期限、管理方法也不同,我们採取了分别排架的办法。(2)排架方法的改进(在试行阶段)①在书架上使用替书板指示读者有关的类。即把目录中的互见办法推广运用于书架上,对于入库的教师和允许入库寻找目录所不能揭示的资料的读者有帮助。②利用书挡横放书架格板前沿作为标目板,很醒目,又能灵活移动,不占书架面积。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5.
持一张小小的借书卡,走进山东诸城的任何一家农家书屋就可以借书还书,在这家借到那家还,“一卡通”使图书在借阅中流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开架借阅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开架借阅问题及其对策严玲(汕头大学图书馆)图书馆藏书开架借阅(简称开架借阅)是指图书馆允许读者直接进入书库,可以自由从书架上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随意测览,或凭证办理借书手续的一种借阅方式。它不仅是现代图书馆工作中最基本的眼务活动之一,而且也是图...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1982,(2)
在图书外借中使用“时号器” (见《湘图通讯》1982年第1期)时,须同时使用印有借书日期栏目的“借书记录袋”。借书时,将“时号器”的计号部分拨成一式二码,分别在借书证和“借书记录袋”的借书日期栏内打上同一日期和号码。这样,“借书记录袋”上的日期和号码就可以作为查找借书记录的检索依据。“借书记录袋”的两面均可印上借书日期栏,共计四行,每行10~15格,可用40~60借阅人次。特此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爱悦读"数字阅读自助机是上图专门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图书下载的设备,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该数字阅读自助机的电子书架上有2万余种热门电子图书,读者通过点击书的封面即可试读前10页的内容。如需借阅全文可下载"市民数字阅读"客户端,一次登录以后每次借书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高校图书馆借阅热点着手,探讨高校学生借阅兴趣中的倾向性,揭示馆藏文献与读者需求的矛盾,阐述了利用“同书异号”与“死书活用”去减少拒借率的观点。认为指导学生的阅读和调节他们的阅读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馆冷门藏书。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0月,我馆采取断然措施,将三万几千册图书采取“全开架”的借书方法,同时还拟 定了“定期限量,先还后借,空手出入,自由选借”的原则,并辅之以“还书自由,照顾预约,损坏赔偿。清理及时”的措施,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开架借书”中,有一个困难,这就是在定期定班借书时如果借书、还书同时并行,就会发生混乱,容易造成差错,所以我们在26个月的实践中,始终严格执行“借还分开”的方式,因此差错极少。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论坛》2023,(9):1-2
<正>一张读者证,承载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广东省馆”)110年来的图书报刊借阅服务史。从闭架浏览到开架借阅,从实体借书证到电子读者卡,从排队借书到线上阅览……借阅方式不断更新,读者借还书越来越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的发展。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持续丰富多元、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拓展,“以文献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变革,更是“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图书馆精神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开架借书中的“巡库”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从强调对物的管理到注重对人的管理的历史。图书馆开架借书不是放任自流地让读者自己找书,不管不问,仍有一个管理的问题。巡库,就是对开架借书的管理。1做“四勤”服务员 开架环境下,流通部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前台借还图书,另一部分在书库巡库,定期轮换。巡库员要做到“腿勤”、“手勤”,巡回整架,使错架书及时归位,还书及时上架。现在各图书馆的书复本有限,一种书往往有许多读者等着借,只有书在架上,读者才能挑选。对种数少.借阅少的书合成一架;种数较多;读者翻捡也较多的书排成两架、…  相似文献   

13.
张靖安 《图书馆》1991,(5):36-38
开架借书这种方式在国外图书馆中早已是相当普遍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要,我国图书馆界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开架这种借阅方式。开架在图书馆质量评估中已作为一项指标,这是“藏书楼”——→闭架借书——→开架借书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从西安地区的16所高校图书馆调查,建立开架借书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馆是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借阅,设置了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卡片目录,下同)。这两套目录都有严谨的排列次序,读者每天都要使用。时间长了,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紊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录紊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新读者初来图书馆借书,一不了解借书手续,二不知道如何使目录,从图书目录盒内查到他需要的图书时,随手将卡片抽出,拿到出纳台上借书。当出纳员告诉他不要把卡片  相似文献   

15.
8月31日,10座外形酷似银行提款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出现在朝阳区街头,人们通过这种设备,就可以像在图书馆里一样借书还书。读者只要将一张图书馆的“一卡通”插入读卡口,在电子页面上自助选择需要借阅的图书,  相似文献   

16.
国外图书馆流行着这样一句格言:“读者需要图书馆,图书馆需要读者。”许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都存在良好的关系。飞机送书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域辽阔,陆上交通不便。该州图书馆在边远地区设置了图书邮借处。读者只要填写一张申请单,邮借处就会配好一组图书资料,装箱寄出。借书的费用只需付将书寄还的邮费。催书妙计加拿大卡尔加里市一家公共图书馆,不久前为了敦促“健忘”的读者尽快还书,宣布不仅“特赦”所有的债户(即长期不还书而受罚款处分的读者),而且给归还借阅  相似文献   

17.
我走访了几所图书馆,每当步入书库时,在书架上,随时都会看到16开简装书上端书口一侧的弯折现象。书本越厚,其弯折程度越严重。这些图书,若系常用书,那还无妨,若系滞借书,那么,就会因弯折而变形。滞  相似文献   

18.
我馆文学作品开架外借室,现有工作人员两名。一名负责验证,办理借书手续和统计,另一名负责排架整理和阅读指导。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10人次,借出图书四百册左右。阅览面积50m~2,有五千四百多册书排列在十八个书架上,有一万一千多册书在流通中。这些古今中外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按“中图法”分类排架。开架外借工作是以突破传统借阅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框子,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阅读需求为目的,开架外借工作能适时控制和调节图书流通率,节省读者的时间并增进其阅读兴趣。开架外借工作的管理性质很强,对于流通,统计和阅读辅导,应以科学的态度去把握。整体、意义上的管理,就是对馆藏阅读的考察并据此来决定工作的目标和计  相似文献   

19.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20.
一、借书处的职能和设计要求借书处的职能是:接待读者,办理借书还书。它的建筑结构合理,既方便读者,也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借阅工作效率,有助于科学管理。反之,也会产生相反的后果,给借阅和管理带来永久性的困难。所以,借书处是图书馆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