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维卿 《文教资料》2009,(30):97-98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然而现有研究很少从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出发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所以本文紧紧抓住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来探究这一问题。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路子亦步亦趋,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空间,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和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研究较多,但从学生及其家长等预期的职业道德与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间的差距方面进行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和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研究较多,但从学生及其家长等预期的职业道德与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间的差距方面进行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研究更少。  相似文献   

5.
知识有层次的差距,小知不了解大知年寿有层次的差距,小年不了解大年凭什么这样说,请看以下事实。菌类之一,名叫朝菌,亦即土菌,生于阴湿,死于曝晒,存活期短,不到一个太阴月的四分之一。一月分四相,晦朔弦望,各占七日。朝菌,晦日生的朔日前死,朔日生的弦日前死,弦日生的望日前死,望日生的晦日前  相似文献   

6.
隐喻贯穿于人类一切自然语言和思维之中,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隐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死喻,却很少有相关阐述。对其产生、使用以及特点等的解释也显得模糊不清。文章着重介绍和探讨死喻研究中的不同观点,从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对死喻的定义、特点进行讨论,同时指出死喻的重要性和应用,分析“死喻变活”的现象以及死喻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活”的历史课堂应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鲜活变化,在整体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而“死”的历史课堂没有矛盾冲突,学生情感无处宣泄,除应试能力有较大提升外,其他方面收获很少。是选择教师单向灌输,以考试与分数测量学生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中的佳作,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分析。该文尝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该词的特征,揭示了功能语言学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中的佳作,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分析。该文尝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该词的特征,揭示了功能语言学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柯艾略的长篇小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死亡"叙事具有多重意味,维罗妮卡面对自杀和绝症两种死亡的态度产生正相反的差距,其中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学和死亡哲学的思考。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和叙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中考量《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两种死亡,以及主体对死、生以及荒诞的理解,女主角自杀无效后,"激情"被生发出来,刺激本我复活,从而转向反抗。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曾对语言和言语作过区分,虽早已引起语言界的注意,但在实际教学、言语交际中却很少被人注意;教学中出现把语言“教死”“学死”等现象,学生往往束缚于工具书或字面意思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影响交际或交流。本文着重谈一下语用意义的产生以供教学、交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自由恋爱闻名的"小二黑",却是因"乱搞男女关系"而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就的乡村爱情悲剧,最终却在作家笔下演变成一出喜剧。  相似文献   

13.
《射雕英雄传》中的包惜弱是人们很少注意的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美丽、温柔、善良,却一生遭遇悲惨。包惜弱的死既有环境所迫的外部原因,也有复杂的内心因素,而传统妇女贞节观念的介入,使她的死显得更加的悲凉。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认识差异。他们很少甚至从未受过美的教育,也很少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他们对美术的认知和领悟也很低。这就要求农村中学美术老师,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既是学校美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许多年前,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叫皮克拉。皮克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她妈妈很穷,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但挣的钱却很少。小皮克拉既没有洋娃娃也没有玩具,她  相似文献   

16.
姜杨  万连增 《培训与研究》2006,23(5):17-18,23
阿瑟.米勒很少被认为是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致力于描绘美国人而非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本文试图分析米勒隐晦地刻画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经历来揭示该剧中隐含的犹太性:犹太的流浪汉模式和异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等学校教师断层问题,人们容易看到的是年龄的断层。年龄的断层虽反映出人才断层的实际状况,但还不是必然的、本质的表现。人才断层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当前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差距。这在职业大学表现得更为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只是80年代才复兴,这方面的老教师、学科带头人本来就很少,而热心这类教育的中青年教师也实在不多。我们只有尽  相似文献   

18.
金小雨 《考试周刊》2013,(92):24-24
<正>打好基础,传授知识,学只是智育的一部分、一个方面,而智育的重要部分、重要方面就是"育智"——发展思维能力和智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学生阅读一目十行,很少对文本进行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按课文死搬硬套,就是无从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意识,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嚼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20.
在凉山彝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法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习惯法就是例子,它在凉山彝区地区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通过对凉山彝族特殊案例"死给"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探讨国家制定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及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