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去殖民化。通过运用黑奴叙事,以及对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莫里森打破了白人强加在黑人身上的文化桎梏和思维桎梏,从而成功地解殖了美国的殖民。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复调式的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在奴隶制语境中,奴隶们被强奸的历史和记忆带给他们“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作者借用哥特式的叙事技巧,使“强奸”的隐喻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种族至上的强势话语无疑是“强奸”隐喻的指称。  相似文献   

6.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宠儿》中充满了圣经典故,通过分析莫里森引用的圣经语典,演绎的圣经观念,借用的圣经意象"伊甸园",和在隐喻层面上使用的圣经人典,可以推论出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是反讽式的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宠儿》颠覆了以男人为中心的圣经传统,提供了圣经典故的另类版本;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独特的拨用,增强的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层面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郑颖琦  张超 《现代语文》2009,(6):136-137
任碧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华裔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其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体现了她一贯的文化观:对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大熔炉”理论模式的挑战,并主张建立一种美国“色拉碗”式的多元文化。也就是说,在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每种文化都有发展和变革的必要,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身份的流变也应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3.
“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大胆而真实地“复啄”生活的原生态,叙述女性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颠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进行阴性书写。《饥饿的女儿》拓展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丰富了阴性书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北迁季节》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的代表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及其追随者古稀老头瓦德.瑞斯的父权制殖民话语的表征和以让.莫里斯和哈丝娜.宾特.马哈茂德为代表的东西方女性对殖民话语特别是对父权制殖民话语的颠覆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权帝国和殖民帝国的双重"逆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16.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代表了蓄奴制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同时她也是无数遭到白人凌辱和折磨的黑人女性代表。了解宠儿游移不定的身份对全面深刻理解小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认真分析探究,对宠儿的身份做了三重解析。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华裔美国作家“四人帮”之一的任璧莲以其早期代表作《典型美国人》响誉美国文坛。小说以其极具反讽意味的标题,诙谐的笔调,以及对“熔炉”语境中“典型美国人”的质疑和颠覆,开辟一片少数族裔文学的新天地。任璧莲极具后现代性的文化认同观使其作品和“身份困惑”主题有别于其他华裔作家。其作品反映的文化认同的“杂和性”和“流变性”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20.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