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蓝晟 《武当》2003,(5):49-49
以前,我一直对太极拳的推手敬而远之,认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推手既不能和泰拳、拳击、武术散打争高低,也不能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当我遇到了杨式太极拳杨健侯一脉的继承者魏树人老师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太极推手的看法。魏老师认为,把太极拳应用的内容称为推手并不科学,他按照传统练法把此称为太极揉手。  相似文献   

2.
谈太极推手的合理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多方面对太极推手的合理用力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太极推手用手要张弛交替,劳逸结合,以逸待劳,不妄发击,充分利用人体重力和势能作用,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运动的惯性用力,合理运用摩擦力,要巧用螺旋力,以供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4.
木子 《中华武术》2005,(1):39-39
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拥劲,如丢了拥劲,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就难成一个好的太极推手者。在太极推手学习中,初学者大多以“硬手”为多见,所以教学上特别强调“以松柔入手”。但是,如果一旦练不出柔中之刚而丢了拥劲,尽管外形柔顺有余,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也有人称之太极揉手、搭手等,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搏击对练。这种徒手对练可以是单手、双手、定步、活步,甚至散手,由练习者双方约定。太极推手是一种徒手搏击训练方式,不限制摔抱擒拿等所有的武术攻击技法,唯一限制的是手肘膝肩等容易给人造成伤害的部位,不可脱离开对方的身体进行击打,即俗称的“断手”。太极推手要做到制服对手,让对手落败认输,同时还要保证对手不受到伤害,甚至不感觉难受,可见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功夫。太极推手没有多年的训练,没有洞悉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很难做到制服对手,还不让其感觉到丝毫难受。  相似文献   

6.
李文奎 《武当》2012,(7):20
太极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习练者众多,其发展势头令人欣喜。由于太极拳习练者对拳学的认识不同,练拳目的各异,因而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种种误区,希望引起武术同仁的高度重视。一、只练套路,不练推手。在一般太极拳爱好者中,许多人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松柔舒缓的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推手不感兴趣。这部分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习练太极拳多年,其水平依然比较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精武》2006,(5):39-39
一、什么是“心脑不接”“心脑不接”在体用结合上是重要的拳法。传统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练拳不推手难以体验松柔,推手不练拳难以圆活、严谨。“心脑不接”是太极深研者在盘拳修炼的基础上,研习双人推手、较技中遇到的难题。所谓心脑不接,就是在双人推手较量中,二人胶合在一起时,择  相似文献   

8.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邓德庆 《武当》2012,(8):19-22
一、拳练松柔,坤厚载物松柔,是太极拳的基础,初练拳者莫不求松柔为先。松柔,又是太极拳的灵魂,习拳者莫不为此终极求之,松柔深藏于拳术招招式式之中。我们说拳练松柔,练的是太极拳的宽、厚、凝。这种宽与厚,是太极拳的容纳、沉静、和顺。体现的是一种吞吐万物的气概,是胸有成竹的把握,是不被外界所扰而独有的沉静与定力。又是拳人和谐大自然和顺的一部分。它尽显松柔的淡定从容,并体现出太极人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1.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2.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13.
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但将太极推手作为一项攻防竞赛项目开展,有违太极拳运动的传统理论和运动规律,误导人们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4.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15.
张全亮 《中华武术》2006,(12):32-35
(二)太极推手各种练习方法动作图解 太极推手有定步推揉、活步推揉、采浪花三种。定步推揉有单人单手平圆练法、单人单手立圆练法、单人双手四正手练法、单人双手四隅手练法、单人大捋练法、双人单搭手平圆推揉法、双人单搭手立圆推揉法、双人双搭手四正推揉法、烈人双搭手四隅推揉法。活步推揉法有活步四正推揉法、活步四隅推揉法和大捋。采浪花有定步随意推揉法和活步随意推揉法。  相似文献   

16.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太极拳的研究不能遗忘对太极推手的研究。也因此,对太极推手的文化技术研究显得弥足珍贵。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研读太极拳古籍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哲学思辩的理论和方法,对太极推手技术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推手技理的哲学意义表现为:沾粘连随求得机得势;引化拿发达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显以巧斗力;舍己从人示和谐向善。文章最后指出,在太极推手技法体系中,各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沾粘连随是基础,引化拿发是表现,刚柔并济是手段,舍己从人是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掤劲,如丢了掤劲,就成了没有骨力的“软手”,就难成一个好的太极推手者。在太极推手学习中,初学者大多以“硬手”为多见,所以教学上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8.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19.
对《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推手竞技运动是在传统太极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一定规则约定下的对抗性推手竟技形式。为了发展这项运动,国家武术研究部门和太极拳专家先后以多种形式对太极推手竞赛形式、规则、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并于1994年经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使得太极推手这项运动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通过多年实践也应该看到,太极推手竞技运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比赛场中运动员顺势借力等太极拳技术体现得不够充分,经常出现僵持顶抗现象;在竞技…  相似文献   

20.
王金安 《武当》2014,(9):I0006-I0006
为统扬中华武术,让太极推手走出太极大门,走向世界,由北京志强武馆,武当杂志社,加拿大混元太极拳学院,欧洲陈式混元太极拳协会,美国内功王国际太极拳协会,中国梓橦山武术院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淄博五阳湖国际推手擂台赛暨世界推手王争霸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