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外诗歌,都是借助于外在的“象”来抒发主体的内在情思。中国诗学当中的“象”,在与情感联系的背后不是逻辑思维下的推理过程,而是呈现为一种“景←→情”似的迁就关系。“象”具有一种当下的情境性。在西方,“象”却被塑成“得意忘象”的述情手法而被最普遍地使用。在西方诗学中没有形成“兴象”这样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规律。经整合建构,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拈出的“兴象”这一诗学批评范畴,可揭示中国诗学物我情境互动之下“物”的层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温柔敦厚"由儒家的诗教观演变成为重要的伦理原则,相关阐释源远流长,支持与批评的论争也一致存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内涵、内在特质一直未有明确阐释。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柔敦厚的基本伦理内涵包含"仁"的内核和"礼"的规定,同时又具有变通性的内在要求。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包括主体的非占有性、悲悯情怀、乐观品格。在当代人心理失衡、人格中怨羡情结突出的情形下,温柔敦厚既提供了反思的参照也预示了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常的荀子礼学研究往往取径于宏观的政治哲学的视角,关注的是荀子的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一种道德哲学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径于一种微观的行为者个体的视角,着重于对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维度的探讨。基于儒家伦理共同体的社会观,即使在作为典章制度的层面上,礼所确立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秩序也包含着"积极道德"的价值关切。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德行观念,礼的价值基础不仅仅在于外在行为的适当性,更在于这种行为上的适当性是仁义等内在德性形之于外的流露和表现。礼依义而成,义由礼而行,正因为礼是义(正当性原则)的实现和表达,礼方始具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此外,礼的践行是对行为者情感的品节、疏导和滋养,并进而促使自然情感升华为道德情感。合而言之,在荀子,对礼的践行也就构成了行为者个体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系统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他通过创作英文小说,重点塑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形象所具有的家庭伦理,集中表现出三大伦理特质:家园之恋、长爱幼尊、温文贤淑.这三个方面伦理特质对陷入危机的西方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言志""缘情""绮靡"与魏晋诗歌特性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盛,并成为独立文学门类,因此在文论中出现对诗歌创作需凸显其特性的自觉.从"诗赋欲丽"到"缘情"绮靡",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特性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并渐渐冲破从先秦至汉代"诗言志"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和"礼"的规范,从而在中国古典诗论史上产生了强调为政教服务和强调自由抒发情感并行的两种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甚深."缘情"、"绮摩"对诗歌的要求显现出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诗歌审美特性的自觉提倡.  相似文献   

8.
女书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极具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女书文化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凝聚其文化内涵及修辞意义、指述关系。女书文化作为女性意识的叙事方式,主要表现出"女性作者"对待"女性"这一性别特质,从发现、审视到定位的认知过程。把女书文化作为泛文本研究,解读其修辞意义和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女性自我洞悉的符号意义和以女性立场审度外界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柳 《广西教育》2015,(3):158-159
应以音乐欣赏提升学生歌唱素质,促进学生"音"唱准的训练、音乐情感的抒发及表演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西周时期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此时伦理道德思想在《诗经》中有四方面内容体现:一是恭谨畏惧,就是“敬”;二是无逸节性,主要是“勤政节俭”;三是惠爱鳏寡孤独,也就是“爱”;四是“孝悌”,达到至亲至孝。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并且采用一切手段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进而达到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的社会生活,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本文撷取其农业、婚恋、军事、历史四方面,管窥彼时社会生产状况、婚恋风俗、军事礼仪、民族发展史及其敬天观念,并感受贯穿其中的改造热情和执着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压迫、反抗黑暗社会、揭露封建礼教三种;情歌中既有倾诉热烈情意的,又有赞美情人优秀品质的,还有反映劳动与爱情密切关系的等等;仪式歌良莠交杂,精华与糟粕并存.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伦理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性、人民性、实践性是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研究周恩来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诗经》以和谐的韵律,优美质朴的语言,全面展示了周代社会的总貌。十五国风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古老时代人们的婚恋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例,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