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站的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具体的办法切实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力",是保证这项举措落实的关键性问题。对此,本文从"目标与理念""行动与实践""收获与思考"三方面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新生代乡村教师本应是村中的"教书人""文化人""知识人",承担着培育地方人才、改造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工具理性主导、实践导向偏离与城乡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复杂化""模糊化",褪去了原有身份并逐渐演变为"教学技术人""应试教书匠""城乡边缘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应坚持以教师本体价值为主导,确立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培养目标,加强学校文化管理等外部支持,注重本土乡村教师培育,"内""外"双管齐下,重塑、强化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教育》2020,(1):32-37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目前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从"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所倡导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四项维度——"自我反思及成长、教学方法及规律、教育实践及创新以及同伴示范与带动"对获选该计划的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充实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使乡村教师们更乐于与同行交流合作等。在改进措施上,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与教师个人职业成长需求相结合、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周期相结合,与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定制式""可持续式""合作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呈现出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之态.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使得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教师数量结构不合理、工资福利偏低、个人与专业发展受阻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为此,合理调配编制,落实阶梯化补助和福利保障政策,建立更加合理的职评标准,加强县域培训本土化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7,(5):81-86
以广东省大埔县下辖的8处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基于公众偏好"和"基于专业"的理论,从300多张全景照片中选取30张代表乡村景观视觉特性的要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乡村景观视觉质量与当地的"地形""山林景观""溪流""传统建筑""传统石块道路""民俗"等可视性要素呈显著相关关系,而"现代建筑""路灯""监控"等要素对乡村视觉质量有消极影响。希望研究成果能对今后乡村景观规划改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浙江日前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9个方面的措施,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这些措施包括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组织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定向招聘,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推动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浙江将鼓励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地  相似文献   

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延伸。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还面临院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两侧的双重性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办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需改变院校供给侧结构以发展乡村教育,提升"师""生"侧吸引力以储备乡村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办学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是重点。针对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教育社会"引力不足"、职教办学"疏农去农"、职教主体"单一碎片"、职业教育"前后割裂"等问题,以机制设计理论、协同理论为支撑,立足"跨场域+亲农"理念,抓住"职教联姻+校企合作"两个关键,设计"双培一带"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政策驱动""人才促动""专业带动""产业推动"以及"村民主动",激活乡村振兴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要素,形成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良性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增强新时代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服务供给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社会治理等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高职教育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以"面向乡村""干在乡村""反哺乡村"为基本方向,进一步强化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加快校村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村产教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弱势群体,乡村教师面临工作生活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高、学生群体较为复杂等现实困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压力过大,失去工作热情;角色混乱,导致身心疲惫;成就感低,价值评价有误.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和缓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要完善乡村教师评价体系,提高乡村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学校要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提供教育资源和晋升机会;教师要"优化个人心理素养,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树立适当心理期望,确立合理自我定位""增强职业认同感,培植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教育发展绝不是仅靠乡村范围内的改革可以单独实现的,必须依靠整个教育领域的合力去完成。具体而言,国家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现政策倾斜与提升待遇结合,推进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外部支持与内生发展并举,确保教师"融得进""升得快";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合,保障教师"教得好""用得上"。乡村教师发展离不开整体教师队伍的发展,更离不开具体的乡村教育情境。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推行,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农村职业教育。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当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愿景与"实然"样态,以教育精准扶贫为"必然"路向,以"扶志""扶心""扶智""扶资""扶业"为逻辑框架,以形成"以教促智""以智促富"和"以富促教"的良性循环为根本任务,试图构建体现"普职成统整""农科教统筹"等思想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通过"以农为本"的价值观为农村教育寻找"外推"与"内生"共进式精准扶贫的发展道路,遵循让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基本理念,推行"课程、课堂、基地、产业、农校、高校"为一体的"六联动"运行模式,力求体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基础教育综合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融合式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人生幸福,而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乡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工作热情消退、方向迷失、动力不足和压力倍增等职业倦怠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依据人性假设理论,审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探索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成长的有效路径。基本物质需求,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需求保障,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支撑;自我实现需要,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师教育》2020,(2):38-44
经历"撤点并校"和"后撤点并校",城满、乡弱、村空的现象涌现,乡村教师数量短缺和能力不足凸显出来。城镇化加速之前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家""校"都以农村为基础;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师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农村,"家""校"发生了变化。解决乡村教师难题要基于城镇化、市场经济、社会变迁等时代特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利好政策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以城乡一体化优势改变乡村教师结构,鼓励"精英"参与。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交出满意答卷。  相似文献   

17.
<正>策划人语"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的这句话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被认为是国家政策层面关于乡村教师罕见的"高规格""大手笔",为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提供了一整套综合性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其中"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全面  相似文献   

18.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是乡村治理领域正大力推广的治理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现实和学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论,这体现在村民选举的"程序问题""一肩挑"人员的"权力问题"以及"一肩挑"人员的"职责问题"三个方面。纵观这些争论,不难发现背后映射的是乡村治理究竟是要以自治为导向还是以行政为导向推进其发展。其实,自治与行政并非二元对立、敌退我进的关系。推进乡村治理的发展应该打破这一思维,集中精力聚焦在使乡村治理得以在法治、德治与自治三者融合的背景下运行,而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或许提供了一种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的问题有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三个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设立乡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滨州学院学报》2018,(3):52-56
滨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支持下,滨州市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美丽蝶变,发展成绩斐然。但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延伸融合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高端人才匮乏,旅游地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因此,以全域旅游视阈审视滨州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实现目的地全景区发展思路;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引导发展;全域整合资源,全面升级旅游产品;转变开发经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形成主客共享空间;创新运营管理机制,以资本助力转型升级,引进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