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汝城作为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发展红色旅游景区的先天条件和格局已成,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限制汝城红色旅游发展的因素,如景点知名度不高且景区分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的不够充分以及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应通过产品创新、开发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体验创新,提升红色旅游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不仅有丰富的长征文化,还有散布全州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发生的红色历史事件、纪念地、纪念物以及革命前辈足迹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与开发现状不尽人意。必须客观认识黔东南红色旅游在全国、全省红色旅游格局中的地位,充分认识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建设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体系,搞好“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结合、与成熟旅游景区、线路的结合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并将黎平翘街打造成一个兼具影视拍摄、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景区。  相似文献   

3.
漳州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近年,漳州市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在深入分析漳州红色文化资源特点、重要价值和红色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漳州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对策,以进一步保护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漳州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为革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红色革命文化传播载体的红色景区旅游对外宣传资料英译水平却跟不上红色旅游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总结红色旅游景区外宣资料文本特征,探讨英译翻译策略,从而确保红色景区外宣资料的英译质量,从整体上提升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县系列红色景点、郑州“二七”纪念馆等河南省部分典型红色旅游景区(点)的调查,发现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在开发中普遍存在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利用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得当,缺乏区域协调统筹等问题,但同时河南省也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及机遇条件。针对以上情况,河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加强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按照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区域间红色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的思路,重点从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加大对红色景区的资金投入,打造河南省红色旅游精品,加强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刘公岛景区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刘公岛开馆,200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对外开放,同时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改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刘公岛景区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而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则是刘公岛景区规划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刘公岛景区为建成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充分开发和利用岛内现存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刘公岛景区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将有助于刘公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甄别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设计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量表,并以大别山区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该5个维度27项条款的模型可靠,适宜于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研究。总体上,游客不太满意当前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五个维度而言,移情性与响应性上满意度较差;具体指标上,景区对待游客的热情友好、红色文化的多种方式展现、游客深度参与、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反映革命老区情结等满意度最差。最后,从改变经营理念、加强员工培训、规范讲解行为、增强红色体验四个方面提出服务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加强红色资源开发与运用,以红色旅游为契机,构建“红色研学+旅游体验”的开发利用新体系,不仅是我国“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出的内容,更是将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RMP理论出发,分析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市场情况及已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产品情况,指出黄冈市在发展红色研学旅游中的优势与劣势。基于黄冈市红色研学旅游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促进黄冈市红色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现今发展得日益蓬勃.江苏省泰州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管理、整合以及开发这些资源,将红色旅游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炼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格,是文章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晓梅 《教师》2020,(2):7-8
红色文化资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陇东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从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到定点去红色旅游景区担任讲解员,形成了“多点轮岗、交替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学校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地方高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晓梅(1983—),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翻译对改善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传播红色文化、扩大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外文标注情况已经比较普遍,但却存在着语言信息失真、施为用意错位以及翻译版本不统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府支持及管理规范、翻译标准及制作流程规范和人才培养规范三个层面入手,从而整体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提升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既能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又能较大程度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在红旗渠红色旅游开发中,提高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必须以资源特色为导向,抓住红色这一根本特点,立足基本层次,稳定基础,把爱国主义教育做成精品;设计具有红旗渠烙印的娱乐和购物项目,使提高层次成为旅游者的常态化行为;争取专门层次,会议和专业考察旅游,通过将旅游者行为不断升级,促进红旗渠景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分布着几千处红色文化遗址。2021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将湖北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这一背景下,湖北省红色旅游景区的英文翻译亟待规范。本文对湖北省红色旅游景区的英文翻译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加以改进,以期在提升湖北省国际形象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深厚的红色历史积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山东的一大优势,通过总结提炼红色文化内涵,打造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发展红色旅游,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通过多模式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林 《广西教育》2013,(15):113-115
分析桂林市兴安县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休闲旅游和生态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资源配备布局整合,以有效地提升兴安县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桂林市兴安县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休闲旅游和生态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资源配备布局整合,以有效地提升兴安县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山市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还不够。发展黄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措施包括:整理研究红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其它专项旅游相结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手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提升高校学生德育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红色文化独特、深厚而富集,以红色旅游为载体,红色旅游资源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功能日益凸显.充分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以及提升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丹东,抗美援朝时期城市名为“安东”,当时作为东北大后方支援前线的前沿城市,200多万志愿军和几百吨军需物资都是经过这里源源不断运送到朝鲜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特殊的历史性重大贡献。丹东红色旅游资源涉及中日甲午战争、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文章梳理丹东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合理使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展示出丹东红色旅游文化的独特内涵,从挖掘凝练红色资源主题、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体验、拓宽红色文化宣传渠道等方面提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高质量实现丹东旅游产业与文化事业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西百色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翻译是推广红色旅游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汉语言的影响下,红色旅游文本翻译中的错误时有发生,有碍于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景区的吸引力也随之降低。鉴于此,从文本翻译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出发,对红色旅游翻译工作进行探索,将旅游翻译与文化交流相互交融,突出文本翻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