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高职院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屡见不鲜。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原则,首先分析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围绕课程效率、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展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影响,最后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增设实践环节、健全评价机制来详细论述传统优秀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策略,以期促使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均应兼具传授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效.以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为出发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期促进公共英语课堂思政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弘扬善文化、红色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等资源优势.高职院校要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网络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提升思政课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引领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详细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思政理念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决定“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教师文化素养不高的原因,以及课程思政赋予教师文化素养的新内容,提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素养提升路径,以期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也是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推进。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育人大格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结合学科特点确立思政目标、从思政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分享观点等途径,可以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冠霖 《广西教育》2023,(21):66-69
本文阐述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的思政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评价中融入思政评价内容,以期推进广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吴敏 《科教导刊》2021,(1):156-158
本文分析了"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根据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高职室内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晓青 《教师》2023,(1):15-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耦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思政实效、传承优秀文化、营造文化环境。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支撑、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多维度厚植文化氛围,充分打造媒体化环境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与思政价值内涵,调研了解到我国当前传统体育文化和课程思政结合过程中存在缺少合理课程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与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本国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对此,各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有所用,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和优良的体育品德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加强对体育教师能力培训,提高其将传统体育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素质,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体育人才;促进本国体育文化发展,通过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搭建完整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体系,在不同教育阶段引领学生思想文化正确发展,培育学生健全的体育人格。  相似文献   

12.
顺应"课程思政"的发展新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剖析了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缺失的近况以及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以期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也积淀了优秀传统文化,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脉络,也是组成高职学生文化基因的关键成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在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同时,要落实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三观”,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教师也要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策略。因此,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策略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合存在的薄弱环节,再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课融合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邯郸红色文化资源与邯郸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程度较低,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尚待挖掘.为使邯郸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邯郸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开设红色文化资源课程,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洁 《广西教育》2022,(3):75-77+85
本文论述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舞蹈课程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以广西民间舞蹈铜鼓舞教学为例,提出通过舞蹈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相互融合、舞蹈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线上舞蹈资源与线下思政实践相互融合等策略,实现思政元素在高职舞蹈课程中的成功渗透。  相似文献   

16.
李娟 《科教导刊》2021,(3):68-69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数学教学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在高职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从背景知识融入、学科知识嵌入、网络资源渗透和在典型案例中融入是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思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安装预算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水平,需要对安装预算课程进行精准分析,基于其课程特点并结合现阶段安装预算课程教学情况,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积极调整和优化改革,促进安装预算课程教学中高效融入思政教育,以期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思政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而课程思政对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数学教师是落实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旧欠缺,如课程思政认识欠缺、思政理论水平不足、思政资源挖掘不够等,这些问题均导致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受到负面影响,无法通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对学生开展教学。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四个方面分析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指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由各地方文化所组成,学懂、弄通、做实地方传统文化才能真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探索地方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优化思政课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