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写道 :“蒙者 ,有蔽于物而已 ,其中固有自正也 ,蔽虽甚 ,终不能蒙其正 ,将战于内以求自达 ,因其欲达而一发之 ,迎其正心 ,彼将沛然而自得焉。苟不待其欲达而强发之 ,一发不达 ,以至于再三 ,虽有 ,非其正矣。……正心不胜 ,则我虽告之 ,彼无自入焉。……圣人之于蒙也 ,时其可发而发之 ,不可 ,则置之 ,所以养其正心 ,则待其自胜也。”东坡先生所论就是当今教育界一再强调的“启发式”教育。他所论的“三自”境界 ,是启发式教育的三个心理流程。这三自境界的核心 ,就是战胜自我。苏轼认为读书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想不…  相似文献   

3.
陕西西安的秦凌问: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每次看到书中主角巧遇高人指点,或者突然得到独门秘笈,武功猛增,就感到特别兴奋和神往。请问老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美事?也做过武侠梦的一片云答:同学,你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笑傲江湖》中就说:"欲练此功,必先自  相似文献   

4.
王李君 《中国教师》2009,(Z1):361-361
<正>班主任是教育人的人,要"传道、授业、解惑"要尽"诲人不倦"之职,但是,欲使人昭昭,必先自己昭昭。那就要好学上进,陶行知先生说过:"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知识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源泉,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班主任是难以使学生信服的,学生对学识渊博,工作上精益求精,教学艺术高  相似文献   

5.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真不愧为辩者。他的《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都可称为有名的论辩之作。他的一些观点和议论与众不同,“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①一般人认为“白马是马”,他却说“白马非马”,②;一般人认为“坚白石三”,他却指出“坚白石二”③;一般人认为,“二有一”、“鸡足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缘自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近期讨论行情是否可能见顶的论家就目前市场的疯狂程度打开了笔战。然而市场疯狂与否毕竟只是一种感觉,你说已极端疯狂我说离疯狂还早便如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统一,便只能试图将  相似文献   

8.
呼吸     
人生一世,离不开"呼、吸"二字。哲人曰:"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故,呼之以自立,吸之以自强。人欲有大作为者,必先明此理。呼,呼心中之气,抒心中之愤。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看秦朝末年,  相似文献   

9.
评孙奇逢“天理中未尝无人欲”思想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奇逢的天理人欲的道德论是辩证的 ,对立统一的。如果说由于诸多原因 ,主观反映客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别的话 ,那么作为主观一方的人欲因受诸多条件限制 ,也就不可能都绝对正确 ,但也不至于达到一定要消灭的程度。如果那样 ,也就没有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没有人定自可以能胜天。这区别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论。这样一来 ,他便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究竟是应当循理为前提还是从欲为前提的重要问题。若或从欲 ,人则人矣 ;循理 ,人则天矣。人则天 ,是人之一于天矣 ,人之一于天 ,则是自觉以人而合天 ;人则人 ,是人之别于天矣 ,人之别于天 ,则是盲目以人而逆天。逆于天者 ,必然受到规律惩罚 ,一于天者 ,一定能战而胜之。这在理论上则给人们立世行大道于天下 ,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方法或原则 ,它可以使人一往直前而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刘红燕  高秀芬 《中国教师》2011,(Z1):181-18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我们,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六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根基。所谓  相似文献   

11.
<正>战争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更系统、更复杂的艺术。如果说在经济、商业领域中,"商场即战场",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即战场":教师和学生是己方,思想品德知识及各种技能是敌方。作为统帅的教师,怎样率领全体学生,获取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成功呢?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谍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是思想品德教师  相似文献   

12.
高梅  周立志 《中国教师》2011,(Z1):169-169
<正>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龚自珍曾说过,"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可以说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它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不朽的精神传承。古往今来,历史一向  相似文献   

13.
进层描写开创于《诗经》.欲知何谓进层描写,就先看一看《诗经》中的三首诗:其一、《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波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相似文献   

14.
铁杵成针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日:"欲作针。"白日:"铁杵成针,得乎?"日:"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选编自《方舆胜览》)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中,文学课无疑是很重要的,因为文学能改变人的灵魂。作为执教多年的中师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文学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造成误区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社会或为了自己。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  相似文献   

16.
一、“我自欲写”在古代剧论家中,金圣叹是明确提出写自我、强调以剧作家主体意识为中心的第一人。他在金批《西廂》第一章《惊艳》首则批语中即指出: 今夫提笔所写者古人,而提笔写古人之人为谁乎?有应之者曰:我也。圣叹曰:然,我也。接着他分析说,“古人实未曾有其事”,“亦实未曾有其人”;即或灾有其事、其人,古人也不能隔“十百千年之后”“因以告我”;我亦不能逾“十百千年之前”“问诸古人”。因此: 今日提笔而曲曲所写,盖皆我自欲写,而于古人无舆。不仅“所写”与古人无关,“所受”则更与古人无涉,因为离世十百千年的古人“又安所复论受之与不受战”。所以,剧作的始点和终点都在于剧作者自我:  相似文献   

17.
《史記·殷本紀》:“湯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集解:“孔安国曰:‘欲变置社稷,而后世无及勾龙者,故不可而止。”义殊不能貫通。因为湯既灭了夏后氏,而仅欲把原来配享土神的勾龙换一个人,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值不得在历史上特笔一书。因而想到《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本身还是問題。不先解决《社》的本义,“迁夏社”的本来面目恐終难见。按《說文》許慎解字說:“社,地主也。《春秋傳》曰:‘共工子勾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士所宜。’”段注:“許君謹案曰:春秋称公社,今人謂社神为社公;  相似文献   

18.
走出自我     
世上没有走不出的路,走不出的只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走出自己,而走出自己的过程,就是超越自己的过程、净化自己的过程。一要胜我。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我是人生的最大胜利。正如《道德经》所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把过去的自己作为今天自己的作战对象,将不足作为攻克点,向自我宣战,  相似文献   

19.
<正>近代以降,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史教育因之也成为研究问题之一。于是科学的历史学和以教育为目的的历史学之间,遂发生了不一致的理论及其内容",吴绳海先生所说不假。1904年,标志着历史教育学这门学科诞生的《历史教授法》一文,就已对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有所区分,"科学论历史者,在研究社会全体之进化,然以教科论历史者,则在借历史上理法、事实以达其教育之目的,此即二者取径之异也"。"欲论教授历史之目的,必先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明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中的"天理"、"人欲"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其含义中可以得出"灭人欲"是灭人的私欲、贪欲。朱熹"明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充分利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看清其历史消极作用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其积极作用,更有助于吸取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