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与心理疲劳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的特点及其对心理疲劳感的影响,自编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问卷和心理疲劳感问卷对450名大四学生进行测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按强度依次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上,男生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心理疲劳组与非疲劳组在应激源3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择业应激源对心理疲劳感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应考虑学科和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的《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某高职院校1036名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揭示了不同群体高职大学生在择业前景认知、择业影响因素、择业心理准备、择业心理倾向四个方面的现状与群体差异性特点,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建立常态择业心理指导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攀高心理、盲目依赖心理、焦虑和恐惧心理、自卑与自负心理以及利己心理等。大学生自身、家庭、社会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四个因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开展择业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的关注与引导是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因此,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常见心理应激源包括学习压力、个人发展、社交能力、感情交流、家庭经济和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的识别与干预可以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心理应激预警与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种种不良心理问题。为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必须多方位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学校方面应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择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大学生自身应学会主动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萍  李静 《文教资料》2010,(10):224-225
为探讨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本文作者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和心理应激量表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了评定,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和家庭应激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及其显著差异(p〈0.00),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应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建立稳定、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同辈群体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调查邯郸学院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端正择业心态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特点及常用应对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某信息类高校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前程压力是信息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大学生在前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人际压力、自主独立压力上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学生压力最大;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习惯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高应激组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得出结论:信息类高校要指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顺利度过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篇论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的三所高校(综合类、师范类、独立学院)1989名学生,通过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独立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择业价值取向、影响择业的因素(外因、内因)、择业标准、学校专业对就业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中国大学生应激量表(CCSPSS),在调研的基础上,考查了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应激源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程度。分析了不同群体心理应激的差异。旨在全面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询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政策有效性的感知应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效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在对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实效的感知上都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在拓宽就业渠道和相关配套政策中,男生比女生、农村比城镇的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认为西部和基层就业政策对就业有帮助。在政府完善就业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政策中,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缺乏的毕业生认为"整顿就业市场秩序"和"建立就业网"对他们就业的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12.
依据对南京地区4所高校505名在读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日常应激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资料,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和就业,不同群体研究生的压力有不同的特点。(2)研究生在压力应对上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不同群体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各有所不同,但是无显著性差异。(3)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受到社会支持、总压力大小和压力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上海H高校2012届毕业生576份网络问卷调查表明,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生源毕业生在就业行为选择上更具多元性,家庭结构、观念以及拥有的社会资本影响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民族文化因素是就业回流现象中的隐形因子,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聚居地区毕业生就业回流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高校扩招后高职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正面临毕业,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一定要开拓创新,形成特色,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念的教育和建立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做到招得进来、培养得好、推荐得出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和《择业效能感问卷》对沧州师范学院465名2011届专科毕业生进行测试.结果:(1)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不同性别、来源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差异.(2)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较高;不同性别、来源、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3)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可以通过调整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来缓解其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在对209所高校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重点大学就业能力高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就业能力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主动性更强;母校的声誉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强的高校学生工作与专业对口性强。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s analyze data collec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rom 34 universities in 2005 and us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students’ choice of employment or further study, job placement rate, starting salary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ocial capital differs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affects students’ choice to seek employment, but family social capital impacts their choice of further study; both family and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graduates’ placement rate, starting salary,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capital has a mo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job placement rates for graduates at the associate’s and undergraduate degree levels than for those at the master’s level and above.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调查了751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自卑心理存在如下特点:(1)在大学生中,自卑最高的是个性自卑与社会交往技能自卑;其次是学习经历自卑;长相自卑;再其次是发展自卑,家庭爱情自卑。(2)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自卑,有显著性差异。(3)专科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和学习经历方面比本科学生自卑,表现出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中,一、二年级学生明显比三、四年级的学生感到自卑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sketches the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Austrian universities, particularly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nd the attempts of some of the first female graduates to pursue academic careers. Middle class women, just like middle class men, considered education and possible academic careers as sure ways to social and economic emancipation. However, if the model worked for men, it worked less well for women who although admitted to university studies in increasing numbers found that their attempts to pursue academic careers were fraught with many obstacles. Despite numerous female success stories, the university did not turn out to be, for women, a route to emancipation and career fulfilment. Even today, if Austrian women are accepted and are achieving success in other areas, in industry and in public service, for instance, they are doing so in these endeavours far more easily and in greater numbers than in the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20.
对某高职院校2005届毕业生的定量研究表明:女生的学业成绩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优于城镇学生,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好,应届生的学业成绩优于往届生的学业成绩;其中性别特征能够有效预测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