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时,我即兴讲了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作为穿插;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我兴奋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探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整合教材与故事,如何丰富自己的故事“仓库”,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思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在“讲”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可以说“教学相长”。“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时,我即兴讲了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作为穿插;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我兴奋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探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整合教材与故事,如何丰富自己的故事“仓库”,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思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在“讲”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可以说“教学相长”。“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其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  相似文献   

3.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是专门为普通老师开设的一个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栏目。本刊已经开设的“教育叙事”这个栏目,在性质上和本栏目有相似之处。但“教育叙事”更多的是讲述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的故事,而“教师自述”则是要大家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老师在这块园地里讲迷自已的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5.
温莉 《山东教育》2009,(4):33-33
语文教学点滴录 著名教师魏书生常说:“我是个懒老师。”“我上课时有个想法:老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是魏老师对“懒”老师作的注释。  相似文献   

6.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勇敢     
这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语文教师,他教出的学生个个写得一手好文章。 问他教学的经验,他说:“让学生写,自己先写。”再问他,他就讲出了下面的故事—— 每次写作文前,他总是自己先写,并且让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他总是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佳作贴在黑板旁边,目的自然是让学生跟着学。然而,学生只是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了敬佩,并没有认为自己也能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而如今,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上课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45分钟时间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两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一些锐意革新的语文教师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讲读法”,明确提出了“导读法”的主张。所谓“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自学和创造,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培养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一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石砾 《新疆教育》2012,(23):169-169
1新课程真的不需要老师讲了吗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即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日“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强调学生主体“,讲”字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颇为忌讳的一个字眼,尤其是在公开教学、观摩比赛中“,少讲”成了优质课的重要评判标准“,讲得太多”几乎判了一节课、一个教师的“死刑”。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活动,这是不错的,语言离不开实践。但由此而忌讳教师“讲”,以至于只“练”不“讲”,致使部分教师的“讲功”越来越差,甚至不会讲,懒得“讲”,那就不应该了“。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人如坐春风,谁人不喜欢?该讲则讲,于学生疑窦处轻轻一点,可能胜于学生“活动”半天。讲得恰到好处,的确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书本知识,尤其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无数次实践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程度丰富的知识,倘若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探究一番,印象是深了,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所获几何?再说,有些知识,有些答案,也不是学生“活动”之后能轻易获取的。因此,适时的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我有幸听了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课堂教学,题目是“孟子见梁襄士”,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地方很多,朗读也贯穿整个课堂,但主要的知识点也是老师在...  相似文献   

16.
今天来到茶馆的客人同时又是教育在线(www.eduol.com.cn)论坛的网友,一边喝茶一边网聊,不亦乐乎?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比如,当年赵丹出演《烈火中永生》的许云峰,许多年后人们赞赏他的表演艺术不是说“许云峰”临行前的大义凛然,而是欣赏“许云峰”被捕时,面对叛徒和特务,走下茶馆楼梯的从容脚步———那一步一步走下楼梯的镜头,据说现在都作为赵丹表演艺术的经典例子。语文教学当然不是电影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同样需要通过细节展示出来。比如“导入”———这当然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我首先把它看成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应该说,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比较讲究导入,但更多是教师自己的表演———演说、朗诵甚至歌唱……虽然声情并茂,但未必能够打动学生,因为这导入只是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教”,而不是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学”。至今记得于漪老师讲《晋祠》的导入,她开始不是自己说什么,而是让班上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一轮说完之后,全班学生都进入了主动学习的境界。在我看来,这个“导入”也堪称语文教学艺术的经典。在新课标下,语文课究竟该如何导入?且听各位畅所欲言。茶馆掌柜李镇西  相似文献   

17.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办公室有个语文老师的办公桌抽屉总是锁着。在当时那种清贫的环境中,我实在猜不透他的抽屉里锁着什么宝贝。后来某次闲聊的时候他自己道出了谜底:“抽屉里是教学参考书,不锁起来,学生拿去了,我还讲什么啊?”原来如此!教师和学生上课都拿着教材,老师怎样才能显得比学生高明呢?自然是把教材上没有而教学参考书上...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了“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多,讲得细,讲得辛苦,而学生真正获得的,属于自己的并不多。如何变老师不厌其烦的讲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自己根据多年得出的教学体会是:教师必须走出这种“讲”的误区,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为自学创造条件,并指导学生自学的具体方法,学生才能通过自  相似文献   

20.
一、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强调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老有过精辟的论述:“学生须自能读书,须自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目的,“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贵能令反三,触处引自伸。”在给教师的信中他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