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明末清初徐(谷共)共的《溪山琴况》是中国古琴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其内容乃是植基于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以二十四况来论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美感意境,然而徐(谷共)如何将儒道佛思想融入古琴艺术中?本先将散见于历代琴论与琴谱提叙之所论略作简要式的回顾,再看徐谷共对前人观点的传承是否随时空位移,而有逸出传统范式之外的新蕴产生。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马克思颠覆形而上学的思想历程———兼对后现代哲学的一个批判性考察高绍君,胡满英(1-5)……………………………………………………“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唐代兴(1-11)综论我国学界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傅如良(1-15)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与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燕宏远,张东辉(2-5)…………………………………………………徐谷共《溪山琴况》中的儒道佛思想……………李美燕(2-10)历史必然性的存在……………………………姚登权(3-5)从斯特劳森与罗素的论争看摹状词理论……张安民(3-9)《论“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3.
隋唐学校制定了以儒为主干课程,统治者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儒道佛三者关系,出现了儒道佛三种教育思想杂糅趋势,很多教育家都是出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  相似文献   

4.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2):69-74
顾梅羹,辽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会长,东北地区高等音乐院校古琴教育界专业第一位教授,其琴艺、琴学与琴道享誉中外,中国古琴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琴学备要》是凝聚琴艺、琴学与琴道等诸元素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上最规范的古琴教科书。本文试以顾梅羹先生的琴学思想为核心考察其对辽宁省古琴文化史的影响;探讨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之一的古琴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文化强省强国、文化兴省兴国的助推元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载体。中国旅游文化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溪山琴况》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 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探讨苏轼《杂书琴事》中的琴学观点,揭示其中体现的琴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琴思想形成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琴艺术中"禁"的观念作为历代琴论中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当代琴学、美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却并未得到详细的阐释。而通过对琴禁观念进行释义和思想溯源,可知古琴之"禁"分别对琴音和琴人进行规定,它一方面受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和艺术功能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源自道家"返其天真"和技与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样的辨析,可知琴禁观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却凸显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道和佛分别形成的自然生态观,恰好构成一种相异而互补的格局:就有机世界整体的具体关联方式而言,儒家依靠伦理学上的“亲亲仁民而爱物”,道家立足于宇宙论角度的“道通为一”,佛教则基于宗教学上的“缘起”理论和佛性观。就“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而言,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最高,相比于其他物种“最为天下贵”,在道家思想中则与其他物种完全平等,不具有任何优越性,在佛教思想中最为低下,人的肉身已不具现实价值。就具体的生态实践而言,儒家从“贵人贱物”的角度出发,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道家立足于“道法自然”的宗旨,要求完全无为的纯任自然,佛教则出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业报轮回”的敬畏,主张积极的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2.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教在香港宗教中的制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中西文化交汇处的香港,在宗教信仰上呈现的多元平衡结构.阐述在外来宗教强烈影响下,道、儒、释对保持中华传统所起的作用,着重论述儒教在香港六大宗教中不可缺少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可以从儒、道、佛三个角度解读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儒家是执著人生,追求不朽;道家是超脱通达,渴求自由;佛家是一切本空,顿悟成佛。文章还对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的苏轼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了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 ,可以体味到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 ,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旷达的人生态度 ,但却不放荡不羁与傲慢无礼 ;他领悟到了佛对人生的无我解脱 ,却一点也不坠入空虚。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指挥艺术联系起来,运用东方传统美学理念去思考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将指挥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及指挥技法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去提炼,以期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表演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