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美国学校,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里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国很多学校已经发现家长资源的巨大力量,开设了家长进课堂课程。沈阳市珠江五校从2012年3月至今,许多家长志愿者都参与到了珠江五校的课程建设中。近  相似文献   

2.
朱思红 《生活教育》2014,(20):18-19
"惠爱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依据学校"惠爱润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结合惠福人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而设置,开设了学生的学科性特色课程、活动性特色课程和教师、家长的课程,构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引领惠福人生命素养的多元发展、和谐生成。  相似文献   

3.
正沈阳市皇姑区珠江五校创建于1964年。2013年7月,珠江五校与怒江小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在校生4000余名,教学班95个,教师250多名(国家级、省、市、区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00余人)。珠江五校设施、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是具有"自然、清新、梦想、开创、先行"特质的绿色梦之园。作为皇姑教育旗舰校,学校秉持开放办学,倡导民主课程建设,多元评价,教学和德育活动丰富多彩,民主课堂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还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先后与新疆昌吉市、四川安县、沈阳市康平、法库、内蒙古通辽市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15,(20):81-81
广东省中山市南头三鑫学校建校五年,"为学生服务,拜学生为师"的"学生第一"办学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学校将德育处和教务处着力打造为"培养好习惯研究中心"和"提升学习力研究中心"。教师间相互交流研究之风盛行,团队合作集体智慧共享。上级主管单位给予学校"理念高端,开放办学,文化立校,大气育人"之美誉。为学生服务,体育教育和特色课程得到凸显。半天高质量完成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5.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信谊小学基于校情,紧扣办学理念,以开发"童萌"课程为抓手,引领学校走上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学生参与体验,努力促使校本课程范式由注重能力培养转向文化传承,从而显现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在课程组织上,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评价上,由注重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习体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内化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引领未来,陪伴成长,一起发光”的课程理念,探索“融合式”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倡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发挥家长的潜能,达到家庭与学校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把“被动出席”转变为“主动融入”,实现家校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共同高质量地陪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学校开设“爱心老爸进课堂”亲子特色课程,邀请爱心家长进课堂授课,通过“332”推进校本课程实施,通过教材编写五步法,进行教材读本的编写,“爱心老爸进课堂”这一亲子校本特色课程的开设,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也开启了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技术》2021,(1):F0003-F0003
世纪小学地处顺德中心城区大良南区,创办于2001年。学校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宗旨,搭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平台,在"共生"教育理念下,打造"E-STEAM"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世纪小学特色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学校在扎实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线。  相似文献   

9.
邱薇 《辽宁教育》2016,(5):20-21
珠江五校以先进的民主教育理念、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空前的办学规模迎来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里程。在民主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开放办学是其最重要的创新举措。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家校委员会",定期组织家委会成员召开会议,以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走近家长问愿  相似文献   

10.
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的意蕴至少体现为:家长成为"教师"中的一员,构建了家校共建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学得了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弥补了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不足,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推进家长成为有效课程资源的策略至少表现为: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氛围;制定适切合理的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成长。好学校不仅应该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还应该是家长们成长的天地。构建"新生命家校共育"系统,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缘起——"新生命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成长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需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要基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充分激发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智慧,建设以家校共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以独特的班级文化孕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丰富的班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组建卓越的家长团队优化学生的公共生活,全面推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均衡、整体、和谐、高位互动式发展,提升家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  相似文献   

14.
策划人语正确给校本教材定位新课改从2001年起实施,该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课程管理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根据规定,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5%左右。"三级课程管理"是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基层学校抓住三基点——校情、生情、师情(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开发校本教材,为基层学校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供了可操作的载体。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热潮中,出现了一些单纯追求校本教材的数量、追求豪华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学校的核心课程一定要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打上道德底色。"幸福雷锋"课程是在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引领下,以"幸福教育"为课程哲学,以"基础+特色+综合"为课程建构模式,以全员育人理念作为课程实施理念,以课程群的方式,从课程的基础性、特色性、实践性出发,建构的基础类课程群、特色类课程群、综合拓展类课程群,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育集团整体课程框架下,北京九中高中部凸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特色,着力"绿色课堂改进",聚焦学生的生命成长,聚焦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学校课程实践和课堂教学。围绕"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不断丰富各类课程在校园文化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理念:树立民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开发了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尊重"为核心的系列课程,如"爱与尊重"系列、"砺身砺志九中人"系列,取得了良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地处工业重镇,与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相邻,已有87年建校历史。传承"坚毅教育"的文化精神,秉持"读懂一粒沙,成就一条路"的建校精神,学校将"文化立校、质量强校和特色兴校"作为办学理念。学校着力于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建设,意在涵养学生"我平凡、我自信、我坚毅"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基于"适合生长"的学校文化,确立家校共育的观念,组建家长委员会和家校共育队伍,通过多条途径搭建活动平台,助力家校共育的实施,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9.
高锋 《小学教学研究》2024,(2):12-13+16
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校情,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提出了“德泽生命、绿色生长”的办学理念,该理念的贯彻实施有效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其转化为“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一便于上下贯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特色评价,为教师打造成长的多功能厅,为教学提供常态的“五抓五管”,为课程搭建科学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金元 《学子》2014,(9):91
正"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我们认识到学校在"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理念指导下,开发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着力点。现以剪纸特色为例,结合学校如何从课程建设着眼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突出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特长发展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开阔视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