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足下”是秦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对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秦汉王朝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时期。在此时代背景下,君臣称谓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与泛化的权威崇拜恰是造成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6.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从“服务员”与“小姐”这两个称谓由显性到潜性、由潜性到显性的更替,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称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消费时尚是社会消费主体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价值行为取向。秦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腐朽奢侈性社会消费心理和讲排场、摆阔气、争奢侈、超时髦等价值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消闲娱乐等社会消费的几个方面。秦汉时期社会消费时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折射出秦汉时期社会总体经济状况和时代风貌。它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所谓“少年”,系指那些从“父老”统治下游离出来,处于社会下层,从事卑贱职业,游手好闲的社会群体。少年犯罪表现为结成“群盗”,劫掠财物,“借交报仇”,“任侠并兼”以及充当权贵或地方豪强的爪牙,为害乡里等。少年屡犯法禁,对社会治安产生消极作用,因而受到专制政府的打击与遏制;但少年任侠狂逸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秦汉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在下层社会尤受推紫,所以统治者在打击“恶少年”的同时,又利用其力量,将政府的影响力与触角深入到民间社会。这种打击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对秦汉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从秦汉时期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与特点、对社会的危害以及政府的防治措施等方面,来认识秦汉时期这一特殊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4):45-47,52
社会消费时尚是社会消费主体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价值行为取向。秦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腐朽奢侈性社会消费心理和讲排场、摆阔气、争奢侈、赶时髦等价值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消闲娱乐等社会消费的几个方面。秦汉时期社会消费时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折射出秦汉时期社会总体经济状况和时代风貌。它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7,37(4):80-81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由“乱”到“整”,礼制逐渐完善的阶段,婚姻礼制也在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而渐入规范。尽管如此,秦汉婚姻礼俗,无论是从形式到观念都依然显现着自由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汉时期制酒的人和追求"酤""利"卖酒的人都可以称作"酒人"。社会称谓中通常使用的"酒人"指代以酒业为经营内容的人士。"酒人"称谓的出现,体现了当时酒在日常饮食生活、社会交往形式中的地位,以及酒的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酒人"身份,亦可了解"酒"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战国秦汉历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代外国人一度将中国称为“支那”.其称谓来源在国内文史界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支那”一词起源于古印度对“秦”的梵文译音,指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而即将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史》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披  相似文献   

14.
论秦汉社会风尚的地区差别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均 《天中学刊》2002,17(1):90-92
秦汉时期,社会风尚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政治制度则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晋国对秦汉制度的重大影响杜以坚,高梅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如果说秦汉以后的封建历史是“流”,那秦汉时期的历史就是“源”。李斯等人曾赞美秦始皇日:“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都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  相似文献   

16.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说:“文必秦汉。”这话经不起推敲。秦汉文章何可一概而论?其实,继先秦文章的大发展之后,秦汉文章进入了一个大变化的时期。不仅汉异于秦,同是汉文,也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论秦汉时期的信仰──伦理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之信仰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论点,认为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和伦理危机;道教及其伦理,作为这一危机过程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中国伦理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同志”称谓由19世纪20年代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使用状况,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同志”、“老师”、“先生”都是社交称谓语义场的主要成员,它们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是由相互间的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时期,这几个主要成员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则会导致整个称谓语义场面貌的改变,“同志”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和称谓语义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同志”称谓鲜明地体现了等差原则中“平等”的内涵和情感原则中强调亲和、感情浓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表示具有婚姻关系“长”义称谓语义场中的八个词,按字形可以分为五组,即“公”([女公][亻公])、“舅”、“章”(嫜)、“锺”、“禛”。从历史来源看,“公”组同源,上古以后才分化为不同的方言词,以后又由方言差异而渐变为具有辈分、父系、夫系、性别、地域等差异的“长”义词;至于同组中的“舅、章、嫜、[女公][亻公]、锺、禛”诸字则是上述分化形式的记音字,其中以“舅”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