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去来兮”语出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兮”为语气助词,“来”亦为语助词。“归去来兮”即“归去”,而非“归去再转来”。若不明乎此,就会误用。如:1993年2月27日《中国青年报》一文题目为《雷锋,你归去来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归去釆辞》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名作,但篇名及文中的两个“归去来兮”应该作何确诂,心里存疑颇久,最近读到彭泽陶同志的《论陶洲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一文(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颇有启发,也想对此发表些鄙陋之见。 彭泽陶同志认为两个“归去来兮”所表观的是两个意思,第一个“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  相似文献   

3.
“去来 ,归去来”与“去去 ,归去去”等是陶渊明及其他魏晋唐宋大诗人几乎都使用过的两种表趋向的语词。其使用情况及准确含义 ,语文学界至今没能认识清楚 ,因而在评价和赏析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名作时 ,一是对陶渊明的创作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错误前提下任意发挥 ,三是反映出当今一些学者治学不严谨。结论 :“去来”是离来 ,“去去”是离去 ,在它们前后加“归”与“兮”仅为调整音节。“归去来”就是归离来 ,亦即离某归来。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5.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7.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8.
(五) 昔日庄周先生游濠梁之上,乐其风物:孔夫子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成经典之论:魏晋名士嵇康游于山野,“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远离统治集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另一个魏晋名士陶渊明,数次踏上仕途,最终挂冠归隐,“归去来兮,  相似文献   

9.
(一)叶晨晖同志最初一次说:“《归去来辞》中所表现的是归隐的乐趣和欣喜。该文的序中说‘因事顺心’,是思想斗争获得胜利才写这篇辞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第八十页) 请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说“倚南窗以寄傲”。它的意思是指做官的人向南坐,我回家了,也仍然倚南窗以寄托我的傲慢,看不起他们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陶渊明这种话是“快乐”的,“欣喜”的呢,还是“痛恨”的呢?我认为这是陶渊明极痛恨的话。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悔悟与畅快之情溢于言表!归隐生活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2.
章惠娟 《学语文》2005,(3):15-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定远离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所以,辞中言:“归去来兮,请恩交以绝游。”同时,它又是陶渊明畅想别一种人生的画卷,所以,辞中又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若是如此,读这篇辞,我们定能读到陶渊明如释重负的轻松,如入佳境的愉悦。但是,细细一品,那轻松背后却有沉重,那愉悦背后却有无奈。陶渊明因何而沉重。因何而无奈?追其原因,就不能不提及被士人们推举为圣人的孔子。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相似文献   

14.
说“兮”     
“兮”字并不是楚地民歌独有的语气词,而是先秦时南北各地民歌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兮”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溯“兮”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诗歌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隐”,完全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亦将虚心听取。  相似文献   

18.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的确,本文以精湛的艺术构思,体现了陶渊明浓浓的隐士情结。  相似文献   

19.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