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卢作孚先生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建设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机关改革与廉政建设。而且,抗战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卢作孚领导的峡区建设提供了机遇。此外,卢作孚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因素使得北碚完成了乡村现代化之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乡村建设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保证了北碚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是卢作孚在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和崇高思想,也是他乡村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在中国乡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亚龙  袁可 《学周刊C版》2014,(10):235-235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卢作孚先生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建设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机关改革与廉政建设。而且,抗战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卢作孚领导的峡区建设提供了机遇。此外,卢作孚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因素使得北碚完成了乡村现代化之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乡村建设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保证了北碚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至3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时,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团体已达600余个,实验点已达1 000余处.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北碚,也正在开展着一场别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它的主持者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北碚这座小城,正是在卢作孚先生的大力建设下,摆脱了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成为一座中外知名的美丽城市(当时联合国地图上中国仅有的三个城市之一),并为大后方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卢作孚曾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详细阐明自己搞乡村建设与众不同的目标:既不是单纯地搞乡村教育,也不是搞乡村救济,而是为了“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经营的参考”.近八十年前,身在偏僻闭塞的嘉陵江小三峡的峡防局长卢作孚已高瞻远瞩地提出如此先进的理念,是何等令人叹服.应该说,卢作孚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乡村现代化”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卢作孚、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在怎样建设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卢作孚创造了实业兴乡的“北碚模式”,晏阳初则探索了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笔者通过对二者乡村建设思想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对我国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1930年,卢作孚在北碚创立了兼善中学,提出"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进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实验,带动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堪,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先生在开发北碚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初,平民教育思潮兴起,怀着教育救国梦,卢作孚召集成都各界精英,创建了成都通俗教育馆,面向民众开放,以此为基地开展各类民众教育活动,推动了巴蜀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对他以后实施民生公司职工教育及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农村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北碚依山傍水,毗邻重庆且矿产丰富,卢作孚领导的乡村改造“城市化”的“北碚模式”无疑适应其地情。不容置疑,全国目前仍有不少类似北碚占尽了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的区域存在。但就广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村地区来说,遵循农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定县模式”,才是走上农业现代化之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农业,便利农民,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传统与现代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作战的历程体现。从晚清时期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同质,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对农村教育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即便如此,中国传统在遭遇西方现代性的交锋时也是异常激烈的。要想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首要问题是厘清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略论农村教育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现今的农村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其目标以升学为主,严重偏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走出这种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必须在为农村服务的目标下进行融合,转变农村教育观念、办学思想,改革办学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同时融入农村成人教育,从而获得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扬州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对扬州城市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功效,具体表现为现代意义整合效应、人才效应、西学引进效应以及新阶层呈现效应。民国时期扬州教育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是重文轻理、重商轻工的传统教育倾向,其经济终点目标是极小的。这一时期扬州教育还存在着城乡之河、人才与社会就业之间以及男女比例等方面的失衡。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 billion, of which over 0.8 billion live in rural areas.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is rural popul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Furthermore, the nature of this rural population also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Without a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sector there can be no modern industry, and without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there can be no prosperity in urban areas. Therefore,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undertaking of long-term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8.
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极大的责任。农村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新型就业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能起到重要而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