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钢高炉煤气净化除尘系统目前为2座干法、2座湿法.其中干法除尘煤气含尘≤5 mg/m3,而湿法除尘由于工艺老化,含尘≤10 mg/m3,造成煤气含尘及水分偏高.通过对煤气和管道沉积物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及XRF分析、XRD分析、激光粒度法分析测定成分组成,用于跟踪除尘系统运行和指导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钢6#高炉,2004年9月投产,容积2600m3,,高炉煤气除尘及清洗采用旋风除尘器及比肖夫煤气清洗系统,降低了煤气中的含尘量和含水量,有效提高了净煤气的发热值,同时顶压余压发电(TRT)系统更有效地进行了能源回收,降低了吨铁能耗,改善了煤气清洗系统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北营新1号高炉通过优化高炉煤气处理流程,配置旋切顶燃式热风炉,采用前置预热炉、热管换热器分别预热助燃空气和煤气,使用带横梁的炉箅子技术、管道保温技术以及优化烧炉技术等,为送风温度达到1250℃创造了条件。高炉在精料基础上,通过控制合理炉腹煤气量指数和理论燃烧温度,优化煤气流分布,规范高炉操作等措施,2013年全年平均风温1248℃,达到国内同型高炉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场固定空燃比燃烧导致无法根据波动燃气热值匹配最佳助燃空气,使热风炉热损失增加;残氧检测仪直接检测热风炉烟道残氧量,将导致氧化锆损耗快、高炉煤气费用计量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种残氧燃气分析系统,该系统并行于热风炉控制系统的前馈控制,将少量高炉煤气、空气先通入该系统进行燃烧并调整自身空燃比,得到最佳空燃比作用于热风炉控制系统并对并行系统残氧含量、高炉煤气热值进行数值模拟和相关性分析。通过改进PSO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稳定运行系统建立模型,预测煤气热值作为优化热风炉空燃比,评价煤气质量、费用计量的有效参考条件。经实验仿真测试,该系统可有效提高空燃比修正精度,延长氧化锆使用寿命,减少热风炉热损失。  相似文献   

5.
高炉煤气洗涤循环水中的悬浮物以及炉尘、大气灰尘和垢物等在循环系统中存在,且相互增强,从而引起高炉煤气洗涤循环水系统的堵塞.对系统增加磁化辅助处理、研制和试验更有效的水稳剂、旁滤1~3%的循环水,适当提高管网内水的流速以及定期清理系统等方法,或将这些方法合理地组合实施,则有望解决系统的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高炉煤气布袋除尘(即干法除尘)输灰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原输灰阀(即双闸板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输灰系统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在分析理想输灰阀应具有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从阀门的结构、工作原理、密封性能、流通能力、抗磨损性能等方面将改进后的输灰阀(即双偏心半球阀)和双闸板阀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了偏心半球阀在密封可靠性、流量、耐磨损性能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本次改进,输灰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输送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阀门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CO是高炉过程主要气态还原剂,其利用程度对高炉焦比有重大影响.CO产生于高炉风口前碳的燃烧和高温区直接还原反应,又在随煤气上升过程中参加还原而被利用.但是,在高炉炉料与煤气逆流运动的特定条件下,CO的利用总是不充分的,其利用率一般为0.35~0.45,说明煤气中CO必须过剩.既便如此,高炉内部分FeO的还原仍有赖于固定碳以直接还原方式协助完成.关于高炉内CO最低过剩系数的认识,目前实属不清.普遍未作深究,人云亦云直至谬误.这为炼铁理论研究带来一定混乱和误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详尽的热力学计算分析,对CO最低过剩系数有了新的思考.现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钢2号高炉自2003年投产以后,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确保精料入炉,加强炉体冷却设备管理.控制破顿冷却设备不往炉内漏水,不断摸索调整高炉操作制度,维持高炉合理煤气分布,促进高炉降低燃料比,2011年2号高炉在稳定顺行的基础上燃料比进一步下降至485kg/t.Fe,实现了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9.
某钢铁集团在原有1#、2#高炉中间新增一座1350m3高炉,该高炉工程包括高炉炉体、出铁场、热风炉(四座)、重力及布袋除尘系统、上料系统等.其中高炉最高点标高达82.00m,金属结构全部靠大吊车安装就位.在这个庞大的施工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下降管的安装.本文主要介绍下降管的安装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炉煤气余压能量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的应用,包括工艺流程、仪控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安装过程中的故障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