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莹 《科教文汇》2013,(23):40-40,48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所蕴含的潜力不言而喻,动漫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对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逐步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转变,为了达到动漫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各大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开始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之路。本文正是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分析典型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3D打印行业的两大上市公司Stratasys和3D Systems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两家企业的发展历史,并在基础专利、专利公开趋势、专利部署地域、技术侧重点、多产发明人、中国专利部署等方面对两家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使读者能够初步了解两家企业的专利布局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3D打印行业的两大上市公司Stratasys和3D Systems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两家企业的发展历史,并在基础专利、专利公开趋势、专利部署地域、技术侧重点、多产发明人、中国专利部署等方面对两家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使读者能够初步了解两家企业的专利布局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内外3D打印技术的专利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为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3G新媒体时代中国手机动漫产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规模从小到大,发展迅速,正从一个典型的动漫消费大国向动漫研发、生产、制作和营销大国转型.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动漫产品质量和原创水平能力还有待提高,动漫企业的生存面临困境,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因此,我们急需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3G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手机动漫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发展3G手机动漫对于建设中国的动漫产业链,培养动漫消费群体,挖掘动漫新载体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产业中专利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技术知识基础并形成有效的技术组合,本文选取3D打印这一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专利情报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技术知识基础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作用机制,并从专利管理视角提出区域与工艺技术知识基础的界定及其对技术产业化的影响,拓展了知识基础理论在产业创新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方法]实证研究中,运用孔多塞评价法对中国三省区和3D打印三种主流工艺的专利技术知识基础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从创新网络结构、知识基础规模、知识基础广度、知识基础多元度、知识基础深度五个维度综合对比了在不同区域和工艺基础上推进技术产业化的专利条件与实施潜力。[结果/结论]以3D打印产业为例的研究发现,特定技术在不同区域和工艺上势必存在专利技术知识基础差异,仅从专利数量等单一因素来判断某区域或技术工艺是否具备技术产业化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规划是不够客观全面的。  相似文献   

7.
影视动漫设计中听觉、视觉等特效都是通过对各项视频、声音素材加工而来的,而现代的表现技法较之传统的实现手段更为迅捷、优质、高效、全面。当前,3D技术日趋成熟,开拓了影视动漫行业全面转型的新局面,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拟从3D技术在影视动漫设计中的表现特征和优势出发,重点分析3D技术在影视动漫设计中的应用,并根据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全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动漫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219家动漫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动漫产业发展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动漫产业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的政策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专利信息承载着技术、法律、商业等多方面情报,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3D打印作为影响未来制造业的颠覆式新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要推动西安地区制造业由大变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有必要了解和研究目前西安3D打印技术的专利现状。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西安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构成、主要申请人、研发团队、法律状态、专利运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以期为西安3D打印技术进行产业优化和发展规划提供分析情报。  相似文献   

10.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动漫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是动漫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对动漫产业集群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产业价值链理论引入到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进而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动漫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动漫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特征等;其次,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培育基础——动漫产业园区型基地;最后,针对中国动漫产业价值链的特点,提出3种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模式.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动漫产业集群模式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下动漫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与动漫产业园区型基地的实际情况耦合,是中国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赖红波  施浩 《科研管理》2021,42(11):16-24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钱丽  王文平  肖仁桥 《科研管理》2022,43(9):127-138
   绿色创新是缓解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区域技术异质性与创新投入共享关联特征,构建共同前沿-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以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及整体效率。运用“技术落差比率”指标衡量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对创新无效率值进行分解以挖掘效率损失根源,定位各地区企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与重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同前沿下中国工业企业绿色研发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和整体效率均值分别为0.774、0.831和0.647,共同前沿下各效率值均未超过群组前沿下效率值;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地区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并未有明显改善,呈稳中略降趋势。②三大地区间企业绿色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技术落差比率差异均显著,绿色研发阶段东-中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徘徊于0.2左右,而成果转化阶段东-西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最为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③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损失主要源自区域内企业自身管理不当,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则因技术差距无效和管理无效均造成效率损失,且由区域技术落后引起的效率损失占比超过50%。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成战 《大众科技》2013,(5):292-294
当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漫产业还处于较低层位,文章分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的策略,寻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服务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业态和服务模式,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其发展水平和服务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对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机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服务平台作为动漫产业集群内的服务角色,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集聚区内从事动漫创意生产、动画制造、衍生品开发等动漫企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存亡。分析我国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存在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背后的原因,在调整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动漫产业服务平台创新模型,并针对服务概念、企业与平台交互、传递系统、服务技术四个维度提出服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工业的基础,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与先导性产业。中美贸易摩擦在加剧产业竞争态势的同时也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会窗口。文章运用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剖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当前所面临的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坚持系统观念与原创导向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技术发展路线、完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突破薄弱环节、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引领创新链发展进而形成现代化创新网络体系等策略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卡脖子”困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四川省工业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就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技术创新对于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分析了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最后,提出了营造适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策略、开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Guo Bin 《Research Policy》2008,37(2):194-209
Through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of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ver the period of 1996-200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irect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s of four technology acquisition channels to industry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hese channels include in-house R&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We have found evidence of an important role of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in shaping and improving industry performanc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ed with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both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in-house R&D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share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n shap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 and that in-house R&D relates to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complement for labour productivity. Finally, on the mixed results among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monly followed strategy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regulations, will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ouse R&D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国专利数据库公开的发明专利信息,采用专利地图和专利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竞争态势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干细胞产业专利技术增长强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是我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竞争者;我国干细胞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国内研发团队领军人才明显少于国外机构,国内专利技术质量也不及国外。研究旨在为我国干细胞产业专利战略和产业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联盟任务、联盟成员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四家代表性联盟对其技术创新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