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在研究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时候,往往把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党所坚持的策略方针,概括为“反蒋抗日”。还有一些党史教材,甚至把“反蒋抗日”的提法说成是中央文件里的内容。我认为,“反蒋抗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把它说成是中央文件的内容更是错误的。首先,“反蒋抗日”的提法与党的历史文件的提法不一致。查阅1935年8月到1936  相似文献   

2.
第五次反“围剿”时期,中共中央实行的是抗日反蒋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一政策是符合抗日大方向的,但由于当时中共中央处在“左”倾错误统治下,他们对当时形势及阶级关系认识不清,实际上采取的是下层统一战线政策,把许多要求抗日的中间阶层排除在外。不仅丧失了许多与中间阶层合作,壮大统一战线力量的机会,而且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三: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党的领导人和国内权威出版的专著中;三是"抗日反蒋"的提法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在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到“联蒋抗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共产国际策略方针的转变对我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统一战线政策时,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建议并没有采取完全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予以正确的分析和灵活的运用。一、中共中央的“反蒋抗日”和共产国际的“联蒋抗日”20…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路线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党的抗战线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中共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是抗战路线转变的前提条件,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中间势力的调解和敦促以及对地方实力派统战工作的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部奉蒋介石“绝对不抵抗”命令,撤至山海关以南,日军随即占领辽、吉、黑三省,并开始问热河进攻.9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揭露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号召全党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但是,由于临时中央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夸大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忽视中间阶级的抗日民主要求,对当时的抗日民主运动未能给以正确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从事托派活动而转入抗日反蒋斗争;由诬蔑红军是游民、土匪、溃兵所组成转而承认红军是国民党所不能消灭的革命力量,从而提出了把抗日反帝斗争与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1932年被捕后,不论在牢狱中或在法庭上,揭露了国民党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欺压人民的反动行径,表明了自己为民主而斗争的坚强信念。“七·七”抗战全面爆发获释出狱后,由反蒋抗日转变到拥蒋抗日,并提出了个人对抗日救国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0.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11.
1957 年底到 1958 年上半年,毛泽东对反冒进的严厉批评,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改变了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成为发动“大跃进”的前奏曲;助长了“左”倾思想的发展;是党内民主集中制转向不正常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是否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与荣维木、赵刚商榷张建芳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延安会谈时,究竟是否明确向我党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荣维木、赵刚二位在《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一文①中提出了否定的意见。他们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没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正是正确地制定和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个策略方针,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列主义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到完善的过程,我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样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陈九如陈独秀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抗战期间,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阐明自己的抗战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他既具殷殷爱国情,又有深深忧国心。一、深明大义,由“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陈...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许多艰巨复杂的工作,特别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每个阶段时局的特点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的策略,从而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自下而上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了抗战前准备阶段的任务。 从一九三五年“八一宣言”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到一九三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宣布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为止,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我党对蒋介石三易斗争口号,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联蒋抗日”。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度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范例。下面,就三个口号的背景、实质和效果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18.
“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五卅”运动的总结,一方面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另方面也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左”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左”倾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片面认识,提出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是国民革命的唯一保证,以及对革命发展趋势的过左估计等,从而对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于1933年冯玉祥在中共帮助支持下,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收复失地的抗战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史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在同盟军抗战70周年之际,本文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与当时教条主义的中共中央领导和河北省委受苏共中央政策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的影响,犯有严重“左”倾关门主义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习之友》2006,(12):14-1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举行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如何处置蒋介石。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审蒋”、“罢蒋”、“除蒋”。他说:“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