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白石诗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就诗词创作而言的。姜夔认为,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在“用事”时,应当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严格的取舍与剪裁。即“约以用之”。用姜夔的这个创作主张来评价梁实秋的怀人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用事”特点,笔者以为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2.
李娟 《河北教育》2011,(7):52-53
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只做领导者应该做的事上、多做领导者擅长做的事上、勤做领导者感兴趣的事上”,真正做一名“管得最少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统观《办法》和《条例》里所有18种公文,公文正文的中心内容都是“事”,即事件、事实、事项、事理。也就是“要读者知道某事或做某事”,因此公文正文的主要功能是知行功能,这个知行功能的中心就是“事”,具体地说,也就是知行功能中的行事功能。公文是“缘事而发”,“事”是公文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公文是行事文体,它告诉读者的主要是“是什么”、“怎么做”,因事“说”事,而不就事“论”事、感情用“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汪宏程 《现代语文》2002,(12):35-36
1、对,对于“对、对于”用法大致相同。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如: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两个位置…  相似文献   

6.
欧阳詹《李评事公进示文集以诗赠之》中“李评事”有职无名,不知为何人。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年龄、任职、诗文成就等三方面论述了“李评事”可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  相似文献   

7.
“一件难忘的事”是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五年制第八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要求略有不同)。建议用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小练笔”;第二课时“大作文”;第三课时“讲评作文草稿、眷抄;”第四课时”批改、讲评作文”。作文前做好“难忘今宵春节座谈会”的准备。第一课时小练笔组织“难忘的一件事春节座谈会”,以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或唱歌等形式介绍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八detrAide同学们,“难忘今宵”的歌曲响起来了。“难忘的一件事春节座谈会”开始了。请大家用你准备好了的形式,把你最难忘的事,告诉大家。回忆一下你在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是“做”。“做”不是单纯的行动,不是在劳力上劳心,而是通过运用书本,运用别人的经验,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把一件事做好。“做”要用身体的各种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要活用。有的事用手做,就要充分调动手的功能。比如用手夹菜,筷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之提供的思路是:为事而学、为学而教、学以致事。“为事而学”意味着为做事而学习,意味着学习做事,意味着做法决定学法。“为学而教”意味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意味着教学生学做事,意味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事”意味着用所学去改造外在世界,意味着用所学来助长自身生命。  相似文献   

10.
放学的时候.坐在车上的女儿把我抱紧了,用她少有的温柔对我说:“爸爸.跟你说件事。” “这件事能不能不告诉妈妈?”这是接下来她跟我提出的附加条件。 在得到承诺之后.女儿便用她特有的谨慎语调告诉我:“今天考试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6.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远程开放教育是“教”与“导”的转变,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要认真研讨学习者、导学者、教学内容和网络工具等导学过程,处理好面授教学、教材和媒体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是当今一大热点,翻译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文化转向。以前人们注意语言本身的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障碍,但是现今文化发展对翻译的影响亦引起翻译者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文章探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导致词汇翻译由英语变为汉语拼音,并且探讨词汇翻译变化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