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教育创新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就很难有高水平的教育 ;高水平的大学要出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理论 ;要加快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论坛》2006,(11B):F0002-F0002
《教育科学论坛》(高等教育版)是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四川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国家新闻出版部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周远清同志发表了题为《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演讲,就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值得一读。征得本人同意,现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使命入手,阐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培养社会的中坚和引领者,着力点是聚焦受教育者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即具有引领或服务社会、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力,真善美的践行力、应对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耐力;指出高水平本科教育要处理好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制度构建和资源支持,即在教学理念上明确"教学研究"的学术性质,进行以"宽口径、厚基础、前瞻性、动态化"为标准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增强针对"以本为本"的制度支撑,从而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类型特色开展高水平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将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实施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北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是在外力作用的驱使下逐步推进的.从北平师范大学到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的落地生根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西迁的一个重要硕果.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既服膺于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又对我国特殊时期的高等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见解,他将高等教育的一般职能与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意义、西北文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以教育振兴西北"的口号,通过感召师生、学科建设、民众教育、科学研究以服务西北、开发西北,引领和提升西北文化.  相似文献   

7.
近1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现在进入了大提高阶段。大提高就是要提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我们要用“强”字凝聚我国高等教育的各方力量,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必须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把教育科学研究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教育科学研究缺乏土壤。其他学科相比,  相似文献   

8.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整体水平,培养高端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支持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在研究生中的普及力度,提高研究生自身的抗压能力,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科研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校构建出了一整套适合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俸系,该体系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军队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院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实为推动军队院校和谐发展的一个着眼点。本文针对目前军队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提出了加强军队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相似文献   

11.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评审会上指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在大改革、大发展的同时,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也层出不穷,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研究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教育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新办法,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陈至立部长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新时期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活动通达的障碍消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研究能否顺利地通达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育理论研究的个人意愿及其科研成果的品质,而在于教育体制的开放程度和理性水平。实质性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成为体现教育主体性、体现教育应然的本质和宗旨、张扬教育应然的精神和品格的真正的教育,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通达才具备坚实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学科应受到重视,教育史工作应努力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并应积极直接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去,而不要封闭长城民为历史陈迹后才去研究它。  相似文献   

14.
Beyo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teps toward an educational semioti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deeply embedded in an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seriously undermine our ability to inform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s, the doctrine of signs, and offer four global concepts (the sign, semiosis, inference, and reflexivity) that I believe set semiotics apart from other, more or less related, approaches with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g., constructivism). I conclude the paper by responding to some of the mor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I have encountered in attempting to define an educational semiotic.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以本本主义为思想特征的知识教育学就受到了来自以人本主义 为思想特征的行为教育学的严峻挑战。杜威在他的名著《学校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4年版)中就提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命题:“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 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 ”。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里,这场革命不过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即 从以本本为中心的系统传授知识模式摆到以儿童的偶发兴趣为中心的问题解决行为模式。前 者以赫尔巴特(J…  相似文献   

16.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educational inadequacy of conceptions of self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ack Martin 《Interchange》2004,35(2):185-208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have exercis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ver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understand what it is to be a person. During the la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dvanced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that removed personhood from the historical, socio-cultural traditions and related mor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s within which the self develops. In consequenc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dels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management offered by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re inadequate with respect to the education of persons who, if they are to function as effective citizens, must participate in complex, contested socio-cultural, mo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with other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harts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publishing and worker writer groups in England in the early 1970s. These workshops supported working class and marginalized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through poetry, prose, autobiography and history, a process with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1970s these activities developed in a range of settings including schools, adult education and adult literacy as well as community campaigns and the traditional labour movement. In 1976 these groups came together to form the Federation of Worker Writers and Community Publishers. Although it often appears as a unique uprising, the movement drew on a wide range of broader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and social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