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上把使个体产生紧张状态的刺激称为压力。适度的压力会引起人适度的紧张感,使人动作灵敏,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从而成为人活动的动力;压力过大会使人过度紧张,导致知觉和注意范围变窄,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从而降低活动效率,甚至会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人持续的心理紧张,并会引发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3.
一、对主体与客体的创造思维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应处于中心是主体 ,学生是被教育者充当的是客体 ,必须完全听从教师的。这种思想认识极易忽略儿童的创新能力。魏书生在亲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正确地认识了学生具有两重性的本质属性。他认为一方面学生是全方位的人 ,与一般人具有同样的身心发展机制和规律 ,具有思想感情、智慧才能和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学生又是未成熟的 ,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 ,需要逐渐完善并走向成熟。既然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那么在受教育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会总是处于消极…  相似文献   

4.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转喻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手段到认知方式的转变。心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情感的发源地和精神活动的中心,英汉语中有关"心"的表达都异常丰富。该文以"心"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英汉语中"心"的惯用表达方式和概念转喻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语文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身心共同参与并且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复杂过程.语文学习效率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制约,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更持久更严重.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过程的科学性,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全’在线教学"需要教师提升五种思维品质:以"健康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身心"健康第一"的教育标准;以"预见思维"进行科学推断,树立信心;以"品质思维"做到"极致服务",共享共赢;以"系统思维"整体着眼,小处入手,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以"诗性思维"收获开阔的心胸、豁达的胸怀、浪漫的情怀、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9.
正舞蹈艺术家排舞数小时不觉劳累,孩子们嬉戏追逐不知疲倦……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样的个人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状态称为"心流"。他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主要有以下条件:活动主体主动参与的意愿;有清楚的目标;活动主体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不断优化的障碍;有及时的回馈;弱化活动忧虑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习时也达到"心流"状态呢?关键是教学活动必须满足使"心流"状态发生的条件。为此,笔者在组织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  相似文献   

10.
身心和谐问题:一是身心和谐问题及社会意义;二是身心和谐路径分析;三是身心和谐外在文化环境。认为,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注重人文关怀,抑制身心分离,实现身心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从身心和谐的路径选择分析,要达到身心和谐境界关键要立“四心”,即立充实之心、立诚实之心、立慈悲之心、立感恩之心。当然人的身心和谐的形成除了主体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更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因此在积极倡导身心和谐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穆旦的诗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唱出那种属于他自己的内心涌动,也属于苦难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激怒与抗争的声音。穆旦诗内在世界的矛盾和张力,并非全然是哲学玄思的抽象意义上自我精神的折磨与痛苦,而是基于现实斗争苦难生活土壤上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冷静的智性与超人的觉醒。穆旦与民族文学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同时又是传统文学的感觉与传达方式最深刻的叛逆者,这使他诗中的“新的抒情”有一种承载全然非传统而又隐含传统精神的新的生命和新的姿态。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实践哲学思想。把握江泽民的实践哲学思想,对于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进而全面把握江泽民的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一生奉行着“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及方法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与毛泽东在为人,处事上所奉行的方法与观念大为不同。考察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进而比较周,毛两人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问题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挖掘哈代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既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怀,也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悲剧过后,哈代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与力度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无知的知识观"就是界定知识和理性的限度,反对知识僭越自身的超负荷、力不能及的不当使用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探讨知识的恰当运用,所以是积极的。消极自由的表述是"免于……自由",以不受社会干预为实现自由的条件,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求知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智识上的贡献,这是自由的本真之意。对无知和自由的研究分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的"无知"观构成消极的"自由"观的认识论基础,消极的"自由"观又奠定积极的"无知"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鲜明的隐喻性是米兰·昆德拉作品显著的艺术特色。在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中,隐喻作为一种书写策略,不仅指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意义上的隐喻,也成为作家生存的诗性智慧。结合昆德拉本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其作品中的隐喻叙事进行阐释,这是深入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有力切入点,也是对其作品的终极意义进行探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鸟”这一原型意象在非马的诗中显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人不仅对“鸟”做诗化的形象描绘,还对“鸟”做哲学的理性冥思;既熔入丰沛的生命感受,又浇铸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只自由飞出飞入的“乌”,是本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通达的哲思、自然的艺术的象征。通过深入分析诗中这一原型意象,可以把握与诠释非马的诗魂。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进步教育的倡导和实践,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威同时又是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经验”概念,始终贯穿在其教育思想中。从教育的本质、目的到方法,无处不见“经验”概念的影子。章拟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几乎涉及到了古希腊所有的哲学问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第一次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潜能和现实.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两个范畴的论述都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对哲学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西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代表作《禁闭》的分析,指出萨特“境遇剧”具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载体功能,使萨特戏剧中人物的境遇体现为他的哲学作中的人的境遇,而人物的“自由选择”也是一种超越生活现实的哲学思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表现生活现这的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