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这当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可见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概括起来,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3.
<正>"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其中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赵丽英 《考试周刊》2014,(63):71-71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其中,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关于符号感,《新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那么,我们要了解哪些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第二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教师理解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与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符号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  相似文献   

9.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那么数学作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一、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数感平常的教学中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性,一味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其实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敏捷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和直觉。如11×11=121,125×8=1000,25×4=100,1到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数感”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但“标准”第一次明确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 ,作为课程内容加强点之一 ,而且十分强调和重视如何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的问题 ,这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1 正确理解培养数感的意义1 .1 建立数感就是学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  相似文献   

11.
教学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第二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苏清华 《学周刊C版》2011,(1):130-130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多处阐述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学会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此次修订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符号感"改成了"符号意识",正是因为数学符号是人们计算、推理和表述问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数学的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加旺 《小学生》2012,(9):93-93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训练.本文尝试从初中教学入手,谈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从"符号"到"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  相似文献   

18.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在几个核心概念中排在第一位,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尤为重要。不久前听了特级教师吴汝萍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现实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数感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