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对自我的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人化写作潮流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的陈染,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作者自身经历的某些印痕,可以说,陈染是用其笔下的人物来代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文章以陈染的小说创作为例,探讨其小说中,作家创作与个人经验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总结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特色和局限。  相似文献   

2.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杰出的私人写作代表作家,她以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其作品《无处告别》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起点,深刻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成长体验、思想情感。主人公黛二是一位敏感、孤独、多愁善感的女性,在她的情感世界中,不管是面对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她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她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想要逃离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私人生活>是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品,从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到,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被公共道德规范与普通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性是其描写的主要内容,欲望是其基本主题,小说所倾诉的私人经验并不向群体意识、崇高精神提升,而是终止于对群体与外界的断然拒绝.以<私人生活>为代表的私人化写作的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有多方面的开拓和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私人生活》中陈染的个人化写作倾向让整部小说带有了浓厚的自传性色彩,文本中渗透着琐碎细腻的女性心理。对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分析有助于探讨个人化写作蕴含真实而丰富的女性微观心理世界,是尝试融合小说文本的逼真性和文学性的新兴创作方式,对当下语境中小说的创作和消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染,被视为继残雪之后又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深刻的内心独白为特征,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特立独行于中国文坛,她也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严肃文学领域最具叛逆性并完全地实现了"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其非主流特点为人瞩目。特别是她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的广泛影响使陈染成为"个人化写作"的肇始者。有人说,她的心,如无底的幽湖,引你抵达深渊;她的字,如泣风经过,让一切弥散。她是瓦解,她是碎片,她是力度,她是迷雾中的风中之船。(编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我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书写个人的女性作家。她们不写宏大的叙事,淡化历史,特别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况,这样的作家作品,我们称其为个人化写作或者私人化写作。陈染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有一些鲜明的印记: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浓郁的孤独感;自我之恋;对理想爱情的找寻与迷茫、希望和绝望。  相似文献   

8.
"个人化写作"与"私人化写作"在使用中存在着混乱。"个人化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是很早就存在的,但在90年代形成了"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新思潮。这是"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特定语境下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在启蒙激进思潮下文学的创作姿态大体相同.90年代,由于诸多原因,当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狂欢化“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作家们创作理念的巨大差异,显现为创作姿态上的分道扬镳,他们抛弃了启蒙式的“大我“姿态,选择了依附于各自人生信仰独立、多样的自我姿态.大体上看来,90年代的创作姿态基本显现为五种,它们是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媚俗化写作、个人化历史写作和重返中心化写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含义、特点,分别反映在不同的文学潮流上.  相似文献   

10.
名噪一时的“私人化写作”已成明日黄花,陈染及其作品却沉静地留在了文学史的河床。本文以陈染的小说、散文及诗歌为研究对象,循着陈染写作理念的嬗变痕迹,将其作品的抒写主题归拢为命运与恐惧、孤独与残缺,在将陈染作品解读为女性经验文本的同时,试图阐述其突破性别框限所呈现的普遍性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曾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性别意识有关,也与时代赋予文学的表现空间相契合。从创作主题来看,林白和陈染都有明显的“逃避现实”的倾向;二者解构以父权为代表的男性权利话语时源于不同的心理机制;陈染在其作品中对“姐妹情谊”表现出怀疑与不确定,而在林白的笔下对此则表现得更加彻底与复杂;两人通过创作各自表达了对“个人化写作”的独特感悟。从当代女作家的写作演进来看,林白、陈染的写作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女性作家的语言叙事“革命”,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们将女性作家创作的先锋性、实验性、革新性演绎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作为极具先锋精神的一位创作者,陈染在当代文坛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一席。坚持女性视角的写作,也让陈染的作品带着浓厚而鲜明的性别色彩和明显的"个人化写作"风格。文章以陈染近年来的一个短篇小说《梦回》为切入点,探讨了陈染借小说投射出的对于现代女性生活现状的一种忧虑和思考。"梦"是小说的重要意象,小说中围绕"梦"展开的一系列情节来诠释作者在小说中通过"梦"表达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洁 《成才之路》2009,(12):26-27
中国文学文本中,女性情谊一直在男权中心主义的压制下被歪曲,抑或以贬义的叙述被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同性情谊的分析,探讨女性主义对男性的虚化和男权中心主义的突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林白,以其新作《妇女闲聊录》张显着她创作姿态的变化。在《妇女闲聊录》中作者所采用的叙事立场,呈现的文本世界以及语言方式的选择上,与其以前的作品相比,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些改变无论是对于林白自身的创作,还是对于当今文坛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 ,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 ,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 ,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 ,挖掘个人经验 ,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 ,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私人生活》在两个层面传达出陈染的写作本意:一是文本中内在化的时间意识体现出作家对时间历史性与哲学性的独立思考;二是作家借用频繁出现的鸟意象将回忆、现实、梦境与幻觉交织呈现,使得时序互相倒置彼此渗透,空间形式也愈加多维化。在此基础上,陈染最终将内在化的时间意识与私人化的空间结构融合交汇,共同彰显出小说深层意蕴和女性成长史中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一批年轻的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感召下,将女性自身的隐秘经验提升到叙事文本的中心位置,她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的"躯体写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而林白、陈染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以异于他人的写作姿态和不同寻常的作品风格活跃于文坛,其作品在对女性话语的构建,言说方式的创新以及女性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追寻等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是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对公共生活变迁的文学反映,是文学自律的时代发展,是弥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粘合剂.陈染、林白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性别政治、时代症候和自恋共同体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很有必要探究其文化隐喻、时代症候和合法性困境.  相似文献   

19.
林白、陈染是90年代女性写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虽然他们的创作起步于八十年代末期。与80年代女作家相比,她们更执着于女性生命的真实,自觉地与男权文化中心话语疏离,坚持以女性话语方式抒写对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个人化写作是她们的鲜明的特点,个人体验和命运的抒写  相似文献   

20.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