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保证.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口袋"里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渴望"脑袋"得以富裕起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因此.文章从江西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江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现状、根源及如何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思想贫困是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民思想贫困的现状表现为:教育思想陈旧、道德思想滑坡、法制思想淡薄、经济思想短缺,这种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政治转制和文化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重塑农民的精神世界,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新农村建设既有赖于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有赖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转变其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将农民群众文化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农民群众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薄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传统封建思想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等,受此影响,农村相当一部分思想文化阵地被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必须通过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本文阐述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改善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以期对正在我国各地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不仅仅是服务手段,其对经济巨大的刺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都不可偏废。农民不仅是新农村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力量源泉,只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不仅全景式的展现了农村生活,也为当代农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存照。小说对农村的土地与发展、文化变迁、伦理道德等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思考与极大的忧虑,为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党的一贯的战略思想,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树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为己任,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进行深层次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不能不涉及它的伦理文化基础问题。儒家理论文化的长期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式的“道德大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养成了中国人习惯和善于从道德上论是非、解决纠纷和争端的思维定式,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伦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型社会需要与之对应的文化伦理的转型,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基础应当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彻底反思基础上的发展伦理。发展伦理认为,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挥霍性消费为前提的增长,本质上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挥霍性经济、非节约型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冲突的。发展伦理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利益、生存利益和长远利益,将自然纳入伦理的调整范围,并通过“人为自己立法”的积极行动,实施有约束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近年来莲都区仙渡乡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围绕桃产业做好“桃关”文章,着眼人居环境做好“村关”文章,丰富文化生活做好“人美”文章的具体做法作了初步调研,并对下一步仙渡乡如何进一步做好“美丽”文章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对德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着力培养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提高他们的威信,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道德是道德规范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范畴。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在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基础上,给与生态道德以现代的阐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知足知止,平等互利,为人类留一片诗意的柄居地。生态道德的建设,尤其要关注儿童。《走进帕米尔高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对童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纵观建筑历史长河,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映射着中国严肃的传统伦理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浓郁的"恋土"倾向、"恋木"情结、中正和谐之审美和建筑之术的道德制裁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中国伦理现代性的基本表征,但鲁迅经由叙事却发现时代张扬的理性"自由"暗含巨大的伦理危机。同样,在理性伦理反传统面孔下,叙事却对传统伦理不时回眸和眷念。这种伦理吊诡现象,一方面源于中国现代性伦理进程中内在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叙事伦理与理性伦理之间的张力存在,而其个体逻辑元点则是"中间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