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开始. 邢台日报把搞好"社区新闻"的报道作为运用舆论力量配合"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开设了社区新闻专版和"社区故事"专栏,并举办了"共建和谐社区"征文大赛.  相似文献   

2.
<正>经济水平日益增长的中国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反而日趋下降,因此社会监督制应运而生。然而,新闻舆论监管作为社会监督制度的"主力军"也仍不能避免"灯下黑"的情况发生。因此,如何避免新闻舆论监管"灯下黑"的问题也成为了不可规避的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管在社会中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矛盾上升、经济文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力发展新闻舆论监管制度能够提高我国党、政府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话题,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媒体的"社会责任"直接相联的"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the press)被视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我国对媒体的要求中,一直强调"党性原则",从"工具论"、"喉舌论"、"祸福论"再到"执政能力论"等等,"社会责任"的要  相似文献   

5.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社会学院的同事们在一起研讨新媒体。社会学者们对我们嘴里冒出来的各种新名词诸如"掌上媒体"、"移动终端"、"媒介融合"表示不适应,认为我们有些过于紧跟技术潮流了。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做出各种辩解,但我以为更为必要的是自我反省,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是否必须像新闻报道一样追求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新闻,是指记者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采访,通过新闻媒体来揭示这些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采写"问题"新闻,一定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事实意识,要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坚持"与人为善"、"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采写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好"细节关"。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些媒体在正面报道的同时,却对负面的社会新闻不注意角度,渲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情绪.笔者在本文中,重点阐述的是如何将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新闻艺术地、高明地"正"起来. 舆论引导力不只在"减负" 社会新闻内容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贴近性,它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内容鲜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加入,使我国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类媒体为争夺市场,片面地追求轰动性的独家消息,以便追逐更多的利润,因而造成"虚"、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如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怎样去防范杜绝"虚"、"假"新闻,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思考。"虚"、"假"新闻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报纸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写作必须以严格的事实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5):20-34
宏观新闻规律就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演进规律,同时也是新闻活动特别是新闻业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规律,实质揭示反映的是新闻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之间的本质关系。社会整体状态(发展水平)决定新闻活动的基本状态,这便是"新闻依赖律"的实质。本文重点从经济、政治视野中考察、分析、阐释了"新闻依赖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11.
翻开西方报刊,几乎没有哪家报章可以忽略中国.可以不夸张地说,英国报刊国际新闻如果按国别检索,"中国"几乎是"美国"、欧盟之后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如果细细品味这些连篇累牍的中国报道,不难发现,英国媒体报道中国经济时又几乎没有例外地与"环境""倾销""能源价格"等"问题"挂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信息社会的来临,大众传媒作用越来越大.它凭借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力量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策划轰动效应,推出一个又一个"买点卖点"、"明星大腕"、"成功人士"、"科学药物"等等的同时,对传统新闻学也进行修正和冲击,产生了"新闻炒作"、"新闻策划"、"新闻热点"、"新闻冰点"、"卖点新闻"、"买点新闻"等不少新名词,有些新名词如"新闻炒作"已引发出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行业涌现出大量临时聘用人员,被称作"新闻民工",收入不稳定、保险没依靠,在温饱的边缘与新闻的理想之间徘徊,也因为如此,新闻民工中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守望职能丧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1980年至今,每一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代表提出"新闻立法",而且,关于新闻的立法呼声越来越高。时至今日,新闻官司逐年增多、记者屡遭殴打和迫害、新闻行业出现有偿新闻等种种不规范现象都亟要新闻立法的规范。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新闻立法所走过的艰难道路以及面临的阻力难点,应该认识到新闻立法重要,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5.
黄顺铭 《当代传播》2003,(3):21-22,2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通常容纳了错综复杂的变革力量,因此,势必使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新闻传播系统自然也不能例外.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系统中,"支票簿新闻"就是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本文提出的"三无新闻"的概念,是从"三无产品"引申而来的. 作为通俗名词的"三无产品"一般是指,该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另一种说法是,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或是无厂名、无地址、无商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凡是缺项的均被视为不合格产品.凡缺少上述要求其中之一者,均可被视为"三无产品".  相似文献   

17.
付伟 《东南传播》2012,(3):121-122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改进媒体的传播形式、加大新闻的视觉冲击力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媒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多家媒体在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地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动画或漫画)传播的经验,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画"模拟形式的新格局,并称之为"动新闻"。本文探讨了"动新闻"的优缺点,并指出"动新闻"的弊端可以合理进行规避,如何不触及新闻的底线。  相似文献   

18.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的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光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2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3"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术语,但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前人研究多从新闻传播事业、活动、现象、工作及新闻传播学等感性经验或  相似文献   

19.
正"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  相似文献   

20.
2007年,阜新市委书记姚志平在阜新晚报"社会版"上十几次作出重要批示,可谓前所未有,也极具指导意义。就此笔者从编辑角度,谈谈如何做好社会新闻。一、社会新闻要用人情味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