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就是由本能、情感、语言、劳作、消费、休闲、传统、习俗、价值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世界。所以,人的存在不是其他,而是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和人不断生成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它分别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基点和最高目标,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入学基础,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取向。回归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意义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经验中直接面对和经验到的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的发源地,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价值、情感等存在的根基。是心理学研究的可靠起点。由于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走上了自然主义的科学化道路,给心理学带来了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心理学要真正为人类服务,必须回归人类的生活世界,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乃所有意义之源头。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生活、主体性经验和主体性活动的能力与意义为旨趣,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予以充分的尊重,是向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回归。为此,教学要明确以生活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构建日常生活的伦理准则和人际交往规则,从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平等对话与大胆质疑,真正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的发源处.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和所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异化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论关照下的生命教育主张教育要走进“生活世界”,建立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构建充满温情的教育生活世界和倡导教师要使用生活化的温馨评语。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和意义之源,科学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意义提升。在教学中两个世界的分化具有合理性,但实际教学中两个世界却存在着分离。建构两个世界统一的教学思路是"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两个世界应相互滋养,共同促进学生"成人"。  相似文献   

11.
在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现时代,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上。教育要走进生活、关注生命、体验情感,要把教育当作生活来创造。从完整的意义来说,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既是教育向生活的贴近,也是生活向教育的延伸,即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育回归了生活世界就是将教育与人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在领悟人的使命中去除生活事实的遮蔽,达至澄明和无蔽的自由存在状态。因此,人的自由存在及其本质实现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终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出于挽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在晚年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即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表明人类必须相互合作将自己由科技理性主宰重新回归到"生活意义"的轨道之中。"生活世界"的实质就在于体现对人本性的关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传统德育日益缩小的生活世界淡漠了主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定位也由技术观向文化观转变。而教育回归生活更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一面崭新大旗。而事实上,对生活世界的界定仍存在误解,现实生活世界和先验生活世界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此,对生活世界的内涵作了简要解释,并说明信息技术教育回归的应是先验的生活世界,而非日常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工具理性的扩大化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结果导致了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而这种背离使得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造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困难。从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来阐释政治可以发现;政治是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政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活动的普遍参与是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观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要关注生活世界,为此,要重建教育观,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成之域,是人诗意栖居的家园,回归生活世界就意味着走向生成中的人。教育世界中的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然而,人的生成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另外,现实的教育存在着遗忘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事实,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是进行先验还原的一个通路,用来克服他现象学本身存在着的唯我论的危机;同时生活世界的提出又是他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文明危机、欧洲人的危机等等现象的哲学反思,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然而这种思考同马克思对人的现实世界的深刻考察相比却缺乏实践的品质,这源自于胡塞尔和马克恩对康德哲学核心范畴“物自体”的扬弃之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今人文理性的薄弱,再次思考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分析生活世界的内涵,从而阐明生活世界的特点,并做出了教学关注生活世界的思考,即教学应该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关注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