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解决高职教育中"产赛多疏离"的问题,应坚持教赛相融、课赛相通、产学相连、教学相长的"四相合一";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的"四促一体",通过竞技强能导向的"赛"打通"教、学、产",从而实现"产赛相连",强化行业企业的标准、工艺、技师与学校竞赛的紧密联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对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  相似文献   

2.
根据“双高计划”建设的相关要求,高职院校应把“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园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高职园艺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育和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发展园艺专业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施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创新园艺专业产教融合的方式和思路,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要实现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产教分离,赛教冲突,教证不符”等问题,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则需实现课程改革,以此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从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城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课程体系梳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1+X”站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背景下,基于“岗课赛证”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提升岗位适应性、教学有效性、大赛普惠性、证书实效性,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机制,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山东商业职业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入企业资源,多措并举、全力打造赛教结合常态化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成机制、宽领域”的赛教结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人才培养提质培优的重要抓手。总结自动化专业群实践“以赛促教促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建促改”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经验和成效,为其他专业群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虹 《现代英语》2023,(19):21-24
英语类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以“赛教融合”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将技能竞赛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旨在提高英语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助力理工类院校培养出更多契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英语人才。文章通过分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内涵与现实价值,运用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策略和成效,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提供些许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群 《华章》2013,(16)
本文从学校如何围绕技能大赛,开展长效机制建设的案例入手,阐述了要“为大于细,正合奇胜”,才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急需培养大量符合公安实战部门需求的新时代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以赛促学”;以教师为主导,推动“以赛促教”;以学校为支撑,促进“以赛促建”,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我发展、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提升,促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的多样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行业认知度和专业办学的影响力,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当下一些院校关注竞赛名次的多、关注竞赛对提升办学质量影响的少,由此产生了只抓少数,忽略多数,没有起到真正对接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文章从职业技能竞赛与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视角入手,探索了“五大模块课程体系”,设计了“六大竞赛项目”,试图全面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竞赛观,改变狭隘的竞赛观,以实现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真正起到提升办学质量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全方位进阶型”之英语课堂竞赛教学模式的构建将技能竞赛导入英语课程教学并使之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实现技能竞赛“赛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根本目的。研究表明英语课堂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赛意识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扬 《辽宁高职学报》2024,(2):19-22+29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个性化、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高职院校要做到:深化专业课程改革,促进“岗课”融合;最大化技能大赛效益,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教学体系;融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打造“岗”“证”融合的特色专业教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现:产学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以科研促教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学训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以赛代考促学,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体育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彰显了体育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赛教互促,寓学于赛”教学新模式,是将实践教学、学科竞赛、项目教学方法的内容统一起来,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真题真做”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最终实现学生乐在其中、有所收获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围绕培养高精尖技能工匠人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赛项设计与专业建设的反馈促进机制等问题,整合"政-行-企-校"优势资源,从"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行业系统-企业体系"四个维度参与"院赛-省赛-国赛-世赛"梯级砺练,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着力构建基于闭环控制理论的四维四级梯级竞赛体系,形成促进高职汽运专业高精尖技能工匠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以增强融合育人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为核心依托。基于大职教观视角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建议根据企业岗位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精准促进“岗课”融合;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  相似文献   

16.
“岗课赛证”融合是职业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创新型幼教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点,以考证为抓手,以专业竞赛为教学助推器,赋能专业实现精准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应推进校企合作,以“岗”导课,实现岗课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赛教融合;以“证”定课,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证融通。职业本科高校应从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强化“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完善校内实训设备配置、完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学生竞技比武的大舞台,已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企业用人选拔的一个窗口.高职院校通过选拔学生参加各种类别的技能大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大赛也获取了大量专业建设的指导信息,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文章在总结各种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专业建设思路,并阐述了实施措施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自2016年起参加江苏省“BIM施工项目管理技能大赛”为例,对各年参赛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思路。将技能大赛与课程相融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训练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将“学、做、赛”合一,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带动了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技能大赛成为各职业院校检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平台,加快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的步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分析“赛育协同”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探讨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就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赛育协同”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学生科创团队建设、学生创业就业发展三个实践案例阐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