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可以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避免学生思维“走弯路”,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学情。《月是故乡明》记叙了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时所看到的异乡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幅画     
故乡是一曲思念的歌,唱出我对故乡的回忆;故乡是一首深情的诗,写出我对故乡的眷恋;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画出故乡的美丽……离开故乡三年了,我终于体会到什么才是“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人是故乡亲”。  相似文献   

3.
故乡     
<正>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最美故乡景,最亲故乡人,最浓故乡情。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什么?是春运时的一张车票,是中秋时的一轮圆月,是清明节的一炷香,是记忆中的一椽老屋,是想起童年趣事时的一抹微笑,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口乡音……有人感叹“故乡荒芜了,再也回不去了”,而苏东坡却有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见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联系现实谈自己的所思所感,也可紧扣材料主旨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缤纷的自然美、温暖淳朴的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语言。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这是远在台湾的琦君怀念故乡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呼唤     
【小引】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美。吃来吃去,家乡菜最有味;听来听去,乡音最亲切;连盐都是别处的咸——几个大学生到同学家做客,每人做了一道家乡菜,后来,大家嫌一道扬州菜过咸,做菜的女同学却说:“哎呀,你们这里的盐怎么这么咸?”其实,并不是家乡的一切都好,只是我们的根扎在了那里。●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刘棣华皎月当空,清辉泻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榻,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读古诗,总不免要为那些寄寓乡思亲情的佳作所吸引。像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6.
<正>《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往事,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课文采用较为常见的总分总结构来写。第1自然段总起,开门见山表达情感。第7自然段总结,呼应开头,再次抒发思乡之情。表面上看,课文的主题似乎非常明显,实则不然。个人以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存在着两方面的难度:一是为何“故乡月”最令作者难忘?二是“小月亮”的“小”有什么内涵?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故乡》中描述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现实中的,理想中的。也即“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它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现状,希望农民有新的生活的愿望和决心。“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这种美好的回忆无疑是因闰土而起的,少年闰土在“我”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美丽故乡”的象征。深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一望无际碧绿的瓜田,在这童话般神奇绚丽的背景下,“我”理想…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潘军是一位从安庆走出去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文本内容、语言运用、文化意识等三个方面皆打上了安庆地域文化烙印,充满着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1.
李剑 《语文天地》2011,(12):63-64
一、杜甫的望月愁叹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旬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3.
<正>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词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几个关键词呢?一、紧扣文本,落实语言建构关键词“语言”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建构语言,也可理解为感知、积累语言;二是运用语言,就是将课堂所学语言迁移、运用到课外。对学生而言,建构语言的载体主要是教材文本,所以紧扣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建构语言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一 )回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  相似文献   

15.
故乡     
<正>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思乡之苦、恋乡之愁,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曹丕的“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也有沈如筠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这些诗句,表达了身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深情。故乡,可以是一种愁绪。我幼时大都在外婆家度过,那儿虽不是我严格意义上的故乡,但在我心中却胜似故乡。  相似文献   

16.
月亮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多少年来,给人们带来多彩多姿的幻想、憧憬和各种情感,例如借月思乡就是。自古至今,人们总是以月为载体,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李白思乡,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在安史之乱流亡颠沛之时,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意图】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道:“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我们中国人历来有乡土情结,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故乡的情结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淡薄。笔者曾在课堂上提问:你的故乡在哪里?很多学生流露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神情。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故乡就是自己出生的城市。”城市,似乎少了“泥土”的气息,少了熟悉,少了扎根,少了柔软。于是这个城市“故乡”变得那么模糊,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个遥远的村落仿佛不是他们的故乡,而只是一个一年只回去两三次的陌生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一.名言导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9.
“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20.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统摄整个文学文本的核心组件。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从“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化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