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坤宏 《数学教学》2005,(11):40-41
考题:如图1,圆O1和圆O2的半径都等于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为切点),使得PM=√2PN,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2.
考题:如图1,圆O1和圆O1的半径都等于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为切点),使得PM=2PN,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评析:本题是求由一动点出发的两条线段长之比为一定值的点的轨迹.通过这两条线段的形成和比值的变化可引发下列思考:思考一:若将题中的PM:PN=2改变为PM:PN=λ(λ>0),其他条件不变,则P点的轨迹又将是什么?分析:以O1O2所在直线为x轴,O1O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点坐标为(x,y),易得P点的轨迹方程为:(1-λ2)x2+(4+4λ2)x+(1-λ2)y2+3-3λ2=0.当λ=1时,P点的…  相似文献   

3.
先来看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19题: 如图1,圆O2和圆O2的半径都等于1,O2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为切点),使得PM=√2PN.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4.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求曲线的方程又是高考中较常见的问题.本文就求曲线方程的方法作一归纳总结,供参考.一、直接法:这是求动点轨迹最基本的方法,在建立坐标系后,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例1】如图,圆O1与圆O2的半径都是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分别为切点),使得PM=2PN.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本题可采用直接法———在建立坐标系后,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这是求动点轨迹最基本的方法.例1图解:以O1O2的中点O为原点,O1O2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右图…  相似文献   

5.
1问题提出 例1已知圆C1:(x-2)2+(y-3)2=1,圆C2:(x-2)2+(y-4)2=9,M,N分别是圆C1,C2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为()  相似文献   

6.
2014年陕西数学联赛预赛题:如图1,已知圆O:x~2+~2=1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M是圆O上任意一点(除去圆O与两坐标轴的交点).直线AM与BC交于点P,直线CM与x轴交于点N,设直线PM、PN的斜率分别为m、n,求证:m-2n为定值.  相似文献   

7.
杨金成 《高中生》2014,(3):28-29
策略1:抓住图形特点求最值 例1已知圆C1:(x-2)^2+(y-3)^2=-1,圆C2:(x-3)2+(y-4)^2=9,M,N分别是圆C1,C2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为A.5√2-4 B.√17-1 C.6-2√2 D.√17.  相似文献   

8.
<正>一、考题探究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O:x2+y2+y2=16,点P(1,2),M、N为圆O上不同的两点,且满足PM·PN=0.若PQ=PM+PN,则|PQ|的最小值为.这是一道高考模拟试题,考试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思路,感到不知如何下手,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再把题目仔细一琢磨,题目似乎在哪见过.我们先看一  相似文献   

9.
有一类几何不等式问题 ,我们可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再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证明。例 1 如图 1,已知 PT切○· O于 T点 ,直线 PN交○· O于点 M、N。求证 :PM+ PN>2 PT。证明 :由切割线定理 ,得PM· PN=PT2 ,       1又 PM+ PN=PM+ PN,2于是根据韦达定理的逆定理 ,由1、2可知 :PM、PN是方程 x2 - (PM+ PN) x+ PT2 =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因为 PM≠ PN)。∴△ =(PM+ PN) 2 - 4PT2 >0 ,即 (PM+ PN) 2 >4 PT2 , 故 PM+ PN>2 PT。例 2 如图 2 ,在 Rt△ ABC中 ,∠ C=90°,又 …  相似文献   

10.
正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已知圆O:x2+y2=16,点P(1,2),M,N为圆O上不同的两点,且满足PM→·PN→=0.若PQ→=PM→+PN→,则|PQ→|的最小值为.(2014年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监测试题第14题)首先由题意可知四边形PMQN为矩形,则PQ=MN,本问题涉及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向量等问题,所以此问题的解决也可从上述多角度分析思考,多角度解决.  相似文献   

11.
周元 《数学教学》2008,(6):46-48
731.如图1,点O是△ABC的外接圆圆心,点P是AB上一点,过点P分别作半径OA、OB的垂线,与AC、BC交于D、E,与AB交于点M、N,求证:PM=MD的充要条件是PN=NE。  相似文献   

12.
<正>1问题展示问题如图1,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a,P是边BC上一动点,过P作PM∥AB交AF于点M,作PN∥CD交DE于点N,(1)1∠MPN=°;2求证:PM+PN=3a;(2)如图2,点O为线段AD的中点,连接OM、ON,求证:OM=ON;  相似文献   

13.
一、试题:已知点M(-2,0),N(2,0),动点P满足条件|PM|-|PN|=2(2~(1/2)),记动点P的轨迹为W。(Ⅰ)求W的方程。(Ⅱ)若A、B是W上的不同两点, O是坐标原点,求(OA|→)·(OB|→)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14.
本期问题初171如图1,已知⊙O1、⊙O2、⊙O3共点于G,且三个圆两两相交于点D、F、E.过点D的直线与⊙O1、⊙O2分别交于A、B图1两点,且AD=BD,联结AE并延长交⊙O3于C,联结CD,且CD与⊙O1、⊙O2、⊙O3分别交于点M、N、P.求证:PM=PN.△AB2C1≌△BC2A1≌△CA2B1.高171设F是实多项式f(x)组成的集合,且满足(1)f(x)的次数小于或等于3;(2)对任意的x∈[0,1],|f(x)|≤1.求maxf∈Ff(2).高172设n是一个正整数.求非负整数m,满足∑mk=0n-log2(2k+1)2=0,其中[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上期问题解答初169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上有两个点…  相似文献   

15.
一、活用定义,优化过程例1已知动圆圆心P经过定点O(0,0),且动圆与⊙A:(x-2)2+y2=1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解依题意有|PA|-|PO|=1<|OA|=2.由双曲线的定义知,动点P的轨迹是以点O、A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由2a=1,2c=2得a=12,c=1,∴b2=c2-a2=34,双曲线中心为(1,0).∴点P轨迹方程为(x-1)214-y234=1(x≤12).例2已知椭圆方程(x-6)216+(y-2)212=1,点P(5,-1)是椭圆内一点,试在椭圆上求一点M,使|MF|+0.5|PM|的值最小(其中F为椭圆的左焦点).解已知椭圆的离心率e=0.5,左准线方程x=-2,∴|MF|∶|MN|=0.5,即|MF|=0.5|MN…  相似文献   

16.
正1试题概况在一次高二的检测考试中,遇到了这样一道压轴题: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圆O:x2+y2=b2,点A、F分别是椭圆C的左顶点和左焦点,点P是圆O上的动点.(1)若P(-1,3(1/2)),PA是圆O的切线,求椭圆C的方程;(2)若PA PF是常数,求椭圆C的离心率;(3)当b=1时,过原点且斜率为k的直线交椭圆C于D、E两点(其中点D在第一象限内),它在轴上的射影为点  相似文献   

17.
<正>试题已知点P为圆O:x2+y2+y2=1上一个动点,O为坐标原点,过P点作圆O的切线与圆C:x2=1上一个动点,O为坐标原点,过P点作圆O的切线与圆C:x2+y2+y2-2x-8y=19相交于A、B两点,则p=PA/PB的最大值为.本题是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1月考试填空压轴题.题目涉及的是直线与圆相切和相交时线段长之比,题面简洁朴实,但完成解答难度较大,学生大都不能得到准确结果.本文中,笔者将从不同视角给出该题的三种解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题库(八)     
1.已知动圆过定点P(1,0),且与定直线l:x=-1相切,点C在l上,设一条 过点P且斜率为-3~(1/3)的直线与该动圆的圆心的轨迹相交于A,B两点, (1)问:△ABC是否能为正三角形?若能够,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能;请说 明理由: (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求点C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2.如图1,已知圆A、圆B的方程分别是 ,动圆P 与圆A、圆B均外切,直线l的方程为:x=a(a≤1/2).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 ,平面解析几何中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时 ,通常是假设该动点的坐标为 (x ,y) ,但在有些情况下 ,若将动点坐标直接设为(x ,y) ,则会给解题带来一些不便 .这时我们可以先假设动点为 (x0 ,y0 ) ,将 (x0 ,y0 )看成已知点 ,然后运用条件 ,得到关于 (x0 ,y0 )的方程 ,再将 (x0 ,y0 )换成动点坐标 (x ,y) ,从而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下面举数例予以说明 .例 1 长为 2 3的线段MN的两端点M ,N分别在大小为 12 0°的角AOB的两边OA、OB上移动 ,过M、N分别作PM ⊥OA ,PN⊥OB ,PM、PN交于P ,求P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 本题是利用|MN|=2 …  相似文献   

20.
326.△ABC中,AC=BC,点P在AB上,M、N分别是△APC、△BPC的外心,如果MN=PC,求证:PA~2,PC~2,PB~2成等差数列。 证:连结CM、PM、CN、PN,由正弦定理,PC/sinA=2·CM=2·PM,PC/sinB=2·CN=2·PN,∵∠A=∠B,∴CM=PM=CN=PN。 又∵MN=CP,∴四边形CMPAN为一正方形,且∠A=1/2∠CMP=45°,∠B=1/2∠CNP=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