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只要能吃苦的.坚决不要懒的!”2004年12月11日,在扬州大学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喊出了这样的招聘口号,在现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2.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把“苦”看得很狭隘,以为山寨乡间才有苦,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砥砺意志,锤炼灵魂。后来国人才觉悟到,人生处处有苦难,平凡的岗位上也有难念的经,何必靠“上山下乡”来折腾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  相似文献   

3.
摆渡老人     
《摆渡老人》全文讲了两个字:“吃苦”。1.恶作剧被迫吃苦。渡船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向船上跃,让老人手忙脚乱;下雨时,大家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才将船撑到渡口。2.起大早甘愿吃苦。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因早上起来迟,使“我们”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但听说耽误了学生早读,老人便特地起大早来接送学生过河,可等了好长时间,只等到“我”一个,这是老人甘愿吃苦。3.吃苦的理由。原来,老人自己的孩子因病去世,再也不可能上学了,老人便把爱转移到“我们”身上,并嘱咐“我们”好好读书……全文从“吃苦”着笔,摆渡老人的形象粲然生动。(张兴武)  相似文献   

4.
“航空发动机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只有甘于吃苦、奉献自己,才能在广大科技人员中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才能带动和形成一支甘于吃苦和乐于奉献的、过硬的科技人员队伍。”——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一航动力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刘永泉这样定义领导干部的先进性,而他也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5.
声音     
《山东教育》2014,(10):62-62
“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受访者认为,时下所谓的“吃苦教育”有违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在抵制极端化所谓“吃苦教育”的同时,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长大了才能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时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要孩子“吃苦”的热潮。于是,“吃苦夏令营”“吃苦冬令营”也时髦起来。然而为什么要吃苦,这苦该怎么吃,人们是否仔细想过呢?  相似文献   

7.
张萍 《师道》2009,(7):107-108
晚饭后,儿子写作业,一边写一边玩,很不认真。我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儿子顶撞起来:“为什么你们大人不用写作业?为什么你们大人吃过饭就可以安稳地看电视、玩电脑,而我们小孩子不可以?真羡慕你们大人!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孩子?”如此这样一番谬论,儿子已经不止一次向我“质问”过了。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到洋思中学参观,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当时蔡林森老校长的一句口头禅“吃苦就是享福”,成了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座右铭。他是这样想的——我们每付出艰苦的劳动必然会产生价值,这就是最好的回报,这个理论深深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把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放在重要地位。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培养高职生“吃苦”精神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吃苦”精神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吃苦是一部“家史”。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能吃苦”看做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也被看做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当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吃苦的体验却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我们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稼穑之苦和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孩…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成长》2005,(3):4-4
“只要能吃苦的,坚决不要懒的!”——在扬州大学举办的的一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喊出了这样的招聘口号。来自苏北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场30多家苏南地区的用人单位中,有九成多都将与苏北学生的自荐材料囊入了自己的人事招聘档案袋中。很多用人单位言之凿凿:“我们只要苏北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刘粉莉 《中国德育》2012,(23):72-73
朋友跟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她那读小学的儿子吃东西总是挑三拣四,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太难吃。每次吃饭,大人都是哄、骗、吓、打、骂,用尽“十八般武艺”,孩子才勉强吃上一小碗米饭。久而久之,孩子厌烦,大人懊恼。有一天,夫妻俩联合起来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告诉他说:“我们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玉米窝头,不仅难吃,还吃不饱。...  相似文献   

15.
课改之后,曾有许多老师有过这样的感慨:不会上课了,不知怎么上课才好。也有老师焦急而又困惑地发问:“什么是课改课?”我们对这样的感慨和困惑是否可以理解为什么样的课,或者说怎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老师们不怕吃苦受累,只怕费力不讨好,更怕承担误人子弟的罪名。  相似文献   

16.
家教信息     
请家教教“吃苦”请家教,不要求辅导功课,只希望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前不久,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的一名学生接手了这样一个家教。请家教的韩女士说,她女儿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工作忙,她专门教育孩子的时间很少。而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蜜罐”里,不知道“苦”是啥滋味,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情,就可能做出令家长措手不及的事。她请家教,  相似文献   

17.
搞好“吃苦教育”是锻造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能否让社会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现实情况不尽人意。本文列举了目前青少年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的现状,分析了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和今后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社会上的很多“挫折教育”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把单纯的吃苦当作挫折教育,误以为超限训练就是挫折教育等。殊不知,这样的“挫折教育”过于强调吃苦和失败的体验,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恐惧。那么,究竟该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20.
“你不可救药.无可挽救了”、“你这孩子就是贪玩.不是读书的料”、“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有记性.真是木瓜脑袋”、“某某与你同龄样样都行,就你不行”、“像你这样.今后只能上街拉板车混饭吃了”等等.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训斥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