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解放前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之王”是谁?不是金庸、梁羽生,而是还珠楼主李寿民,还珠楼主正是以描写青城峨眉武侠事迹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而登上“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之王”宝座的。《蜀山剑侠传》已随港台影视红遍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3.
钱晞 《武当》2011,(2):5
2010年12月26日晚,在广安进行的四川省首届传统武术名人暨明星争霸赛,李含光、何道君等八名武术名家当选"2010年四川传统武术年度名人"。此次比赛共评选出八名"2010年四川传统武术年度名人"和十名"2010四川传统武术年度明星"。其中,峨眉盘破门的贺十辉,峨眉青城派的何道君,峨眉武术的陈洪广、王超、季筠,松溪内家李含光,吴式太极拳崔永聪和综合太极拳蒋佩琴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5.
范冠华  赵珍  谢智雄 《武当》2007,(3):45-47
最近,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研究员,当代传统武术名家,南京中华传统武术培训学校校长范克平先生,接到韩国传统武术联合会主席委托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打来的电话,称韩国的一名传统武术研究员看了《武当》杂志2004年第3期与第6期中分别刊登的《武当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的《武林大会》,是传统武术的一项全新赛事。与武术散打不同的是,《武林大会》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以往的传统武术赛事,主要分布在世界和中国传统武术节及各拳种的活动中,都属于赛会制。像《武林大会》这样由各拳种依次亮相,一年到头连续进行的传统武术比赛,在大规模赛事中还是首次。因此,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兼论武术的新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武术界无形中形成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分类。某些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开设《传统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对应的还有《竞技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课程。可见,这种分类方法,已经形成并且具有相当的影响。然而,关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基本  相似文献   

8.
央视《武林大会》自从2007年3月6日开播以来,执行的是迁就观众、回归本真武术以及再造商业武术的三重路线。主办方努力营造一种集实战、表演、现代搏击等元素于一体的武术类电视品牌,其中以民族性为亮点,并借以实现传统武术在现代电视传播领域的身份转型。《武林大会》在改造传统武术观赏模式的同时也遗失了大量原生性武术元素。中国武术始终存在真实武术、表演性武术和神话武术三种传播模式和存世形态。《武林大会》无法超越古代竞斗的演艺性模式,也无以取代神话类武术的传统影响力。中国传统武术发祥于农耕和渔猎文化时代,成熟于冷兵器时期,其根系则深植于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以《武林大会》为代表的当代武术的电视诠释形态仅可在不确定的时代区位中部分地承袭和发展武术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9.
列强入侵粉碎了中华天朝的神话,武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失利使洋务派重视洋枪洋炮。洋务派对传统武术的再认识为传统武术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习武者把传统武术中的道德文化带进了早期的军事工业,与传统行会中的师徒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特有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日益高涨的国学热情,《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已悄然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大亮点。春晚的舞台上,《少年中国说》《千字文》伴随着传统武术,由孩子们口中铿锵有力地诵出,让我们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文章以《武术·新三字经》在青少年武术传播中的价值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武术·新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价值,旨在为新三字经的推广搭建一个新平台,同时为探索中华武术传播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更重要的是为新世纪国学教育工程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动作元素、导向、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动作元素受后期社会因素影响呈多元化趋势;传统武术应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复兴尚武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质、建立和谐社会为目的,遵循文化性、独特性等发展原则.新时期传统武术技术发展应以技击性传统武术、健身性传统武术和艺术表演性传统武术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23年央视春晚上,演员赵文卓带领百余名武术小子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演武》。该节目由少林寺26名武僧和塔沟武校80余名学员共同完成,节目创意取材于少林寺白衣殿的《武僧演武图》。一台5分钟的节目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以呈现传统武术为核心的《演武》又蕴含了哪些创新?历经古寺的四季轮回、岁月流转,展现少林传统武术,如何活现百年古画《武僧演武图》?如何通过演武壁画和武术节目之间的转换,完美呈现少林武术精神?让我们还原春晚舞台上的《演武》,以及那幅极富历史感的《武僧演武图》。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武术社团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分析,提出武术社团应站在文化的高度弘扬传统武术;应把握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使其健康发展;应着力培育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新环境,从而增强未来传统武术社团化管理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入手,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始终把传统武术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蒋勇 《武当》2014,(3):5-5
大年初二,青城前山景区山门,青城派掌门、四川省武术协会青城武术研究会会长刘绥滨率青城派高手及弟子三十六人向中外游客拜年,随着悠扬的洞经音乐响起,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带领大家习练青城养生太极。在山水之间学习太极养生六式,既欣赏了美景,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他们还免费向游客传授青城太极养生功站、动六式,还展示了最新推出的青城玄门太极拳二十四式,向中外游客赠送青城太极拳功图谱光碟。  相似文献   

17.
李阳冉  陈晨 《精武》2007,(9):40-41
青城绿林派是清朝光绪年间起源于四川青城赵公山的一支传统武术流派。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传统风格浓郁独特,尤以南派手法见长,在四川武术界享有"绿林小手"的盛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林风》栏目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权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散打)的比重,才能让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玄 《武当》2004,(8):61-61
青城武术受道家影响最大,所以至今,青城武术中道家武术比例最大。道家讲上善若水,青城武术在五行中属水,所以青城武术又称水拳。  相似文献   

20.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作为当代武术的两大分支,两者间的关系直接左右武术项目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得出结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共生前提在于武术人的观念转变、明确共生的必然代价以及深刻掌握两者的优劣所在;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共生要致力于将传统武术交流活动融于竞技武术赛事;以武术套路专业教育回溯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