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昭明文选》招隐类所收招隐诗抒发的都是归隐山林的情致,表现为一种文本式存在。左思、陆机等人并没有栖隐之迹,他们只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老庄思想的心仪见重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欣羡。  相似文献   

2.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3.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选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以归隐为题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为后代这类题材的作品奠定了原型。到了汉代,隐逸诗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出现,成为汉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驳杂的,已不像《诗经》隐逸诗那样纯净,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汉代隐逸诗有的沿袭《诗经》四言体,有的则采用长短不齐的句式,在诗体上有所突破。不过,从艺术成就方面衡量,汉代隐逸诗远远低于《诗经》同类作品,缺少那种深远的意境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刘长卿是大历名家,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仕途坎坷,起先是屡试不第,接着是屡遭贬谪,最后晚年虽官至刺史,但终因兵变而弃官逃走,客居他乡。仕途几经沉浮,使他不免在诗中吟咏隐逸,但他、的隐逸已与前代大有不同,未仕时畅谈隐逸,仕宦时渴望隐逸,被迫隐逸时,却渴望拯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隐逸只是一种思想的追求而非行动的指南,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8.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隐逸诗是我国古代描写有关隐逸文化内容的一种诗体,是从诗歌主题学角度划分出来的。按照诗作具体内容的不同,隐逸诗又可以分为田园隐逸诗、山水隐逸诗、游仙隐逸诗、佛理隐逸诗、吏隐诗等类型。本文从文学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每一类型的代表诗人及其诗作,分别总结出其美学风格特征,如田园隐逸诗之平淡、自然,山水隐逸诗之清新、秀丽,游仙隐逸诗之奇幻、绝俗,佛理隐逸诗之悠远、高妙,吏隐诗之疏放、闲雅。  相似文献   

10.
所谓隐土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的接舆、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土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土文化。从领悟中国古代隐土的传统情怀来说,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怀风藻》吉野诗的作者通过模仿、比拟、联想等方法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中日神仙传说建立联系,成功借用汉诗文的表现形式,在宫廷这一政治空间范围内,将吉野塑造成仙境。但由于吉野诗作者立场的局限性以及吉野诗的公共性质,对所模仿的中国游仙诗的精髓——隐逸思想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共鸣,只是通过隐逸心境的摹拟表达了对隐逸的憧憬。不得不说《怀风藻》吉野诗尚停留在对中国仙境的摹写阶段,吉野的仙境化即是吉野诗的主要创作目的,这与中国游仙诗所表现的隐逸主题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士人有隐逸的传统。结合逍遥理论,本文分析道家的隐逸思想,探讨它由“小隐”而“大隐”而“中隐”,并最终落实在技艺与艺术世界之中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传统隐逸的一个方面有所新识。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王维在政治仕途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田园山水诗。人生遭际是王维隐逸世界观产生的根源,亦是其隐逸诗独特的审美格调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隐逸"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几乎与美国历史的发展相伴始终。美国文学中的隐逸主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隐于自然、隐于幻象和隐于死亡。主人公的逃逸体现了作家本人在当时背景下的选择困惑,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与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一时。隐逸精神及其隐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发展与转变:隐逸精神由东汉末年的避祸之隐转向了正始时的现实抗争之隐、西晋时的世俗生活点缀之隐及东晋时的心灵精神脱俗之隐。隐逸方式也由纯粹的山林之隐转向了融通仕隐的“朝隐”,之后走向了山水自然之隐。魏晋隐逸精神及其方式,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执著于用世,可对于隐逸之人却从无微词,甚至是颇为理解的,此种心态决定了孔子对隐逸有着别样的理解。同是隐逸,孔子对辟世采取了理解但不苟同的态度,而对于辟人却是不仅赞成且力求践行的,因为在辟人这种行为中保持着对道义的追求。孔子对隐逸的肯定和独特阐释对后世大隐、中隐、小隐之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