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楼是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侗族鼓楼造型独特,装饰精美,在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侗族鼓楼也具有了远远超过其初始意义的多重内涵。同时,随着村寨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的进步,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形成了典型的"团体格局"社会结构。以侗族传统文化的"金三角"九洞地区为分析对象,认为作为侗族传统文化标志的鼓楼是团体格局的象征物,"款约"是团体格局的制度保证,"吃相思"则是以村寨团体为单位的社会交往体系。团体格局中,注重公共性和集体利益,利用共同规则维护区域内社会秩序,使九洞地区侗族村寨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较为和谐有序。团体格局社会机构能够给侗族地区乃至更为广泛的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提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试题设计 肇兴古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狭长盆地中,由5个侗族村寨组成.鼓楼是侗族历史的见证者,原作议事聚会之用,集会场所设在二楼,设有火塘、围栏,下层为无隔断的立柱结构,呈开放式.如今,只剩下老人们整日聚在鼓楼里.图1为肇兴古镇村寨分布示意图,图2为塔形鼓楼演化过程图,据此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5.
都柳江流域侗族村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同质性,即侗族的家庭、家族和开寨始祖崇拜整合于同一村寨内部,以姓氏符号构成村寨来源的同一性;并在“破姓开亲”的婚姻制度下,将婚姻圈限制在具有同一姓氏符号的村寨内部,同姓又同婚。南部侗族村寨社会关系的高度同一性,表现在村寨空间结构上就是强化以“公”为中心的集体空间,如萨坛、鼓楼为中心的“寨心崇拜”和寨门、花桥、古树为标志的村寨边界,强化侗人社会的内外之别。  相似文献   

6.
鼓楼正名     
侗族的鼓楼建筑,驰名中外,而鼓楼之名值得商榷。许多研究鼓楼的专家认为侗族的鼓楼是仿照汉族的鼓楼建造的,井引证北朝的北齐兖州刺史李崇语:“以地多盗,乃村建一楼,楼置一鼓,盗发时击鼓为警”。笔者认为侗族鼓楼是源于侗族本身作古鼓。原始氏族公社是群体聚居,需要有聚会议事的地方,古楼也正是适应氏族公社群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古楼是氏族的象征,有了古楼家族就有了依靠和归属。近年来,笔者搜集到一本秘藏二百多年的民间的手抄古籍传抄本,是宋代用汉字记录侗语的抄本。宋代侗语抄本的“古”字是停留或歇息的意思,不读[Ku42…  相似文献   

7.
侗族风雨桥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交界地区。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 在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为了跨越江河溪流,创造性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还有一种让世人都赞叹不已的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其独特的造型与侗族鼓楼一起并称为人类“建筑艺术上的一种特别形式。”风雨桥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结构坚固,构思奇巧,技艺精湛,集木石建筑技艺之大成,既(下转封三)侗族风雨桥@龙耀宏…  相似文献   

8.
凌瑩 《初中生辅导》2008,(Z1):66-68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族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最为出色。此外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相似文献   

9.
采用适应于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的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吊脚楼,群集而居建宅于鼓楼周围,以鼓楼为中心建寨,是湘西侗族民居的三个突出特点,也是侗族民居的一般习俗。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适应于高寒山区地理环境的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吊脚楼,群集而居建宅于鼓楼周围。以鼓楼为中心建寨,是湘西侗族民居的三个突出特点,也是侗族民居的一般习俗。  相似文献   

11.
侗族地区在民国以后,国家权力才逐步地进入到侗族村寨。以前,侗族村落主要是依靠家族组织、寨老组织、合款组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区自我管理。民国时期推行"保甲"制度,国家权力渗入村寨,传统社区组织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能够在村寨事务管理上发挥主要作用。解放后,传统组织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挤压下,组织形式不复存在,停止了一切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开始从村寨中收缩,传统的社区组织又以新的形式出现。本文以阳烂村为个例进行分析,以揭示侗族传统社区组织变迁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2.
鼓楼作为侗族的民俗建筑物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彩绘、雕塑等表现形式,侗族鼓楼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侗家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宗教情怀和价值体系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广泛吸收其他民族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理念,与自身的风格渗透、交织在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在侗族鼓楼、风雨桥和民居的建造过程中,侗族建筑工匠们大量的使用近似公式和经验公式,发展出等分圆周和正多边形作图的技巧,频繁使用对称、全等和相似等手法并蕴含有黄金分割比的运用,同时在建筑层数、边数等方面巧妙地进行奇偶搭配,孕育着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以鼓楼为代表的侗族建筑是侗族全部精神性的文化结晶,这也正是我们将侗族文化称之为“鼓楼文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阳烂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而围绕家族—村寨的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通过它们有效地维护并实现了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打油茶是一种民间传统烹调技艺,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分析,它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广西融水县安太乡侗族地区打油茶习俗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多角度挖掘侗族打油茶习俗在物质层面及精神层面上所蕴涵的文化,分析侗族打油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探讨侗族打油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期侗族民间烹茶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教学随笔》2013,(12):F0004-F0004
肇兴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南部,侗、苗、汉、水等民族聚居,其中侗族人口占95%。肇兴民族风情浓郁,有吉尼斯世界之最——肇兴侗寨及鼓楼群,有全国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堂鼓楼等众多旅游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其中黎平、从江,溶江侗族人口均可达各县人口的70%以上,为主要的侗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保留着俩族传统的村落与建筑。黔东南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物产资源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复杂多样性,也使侗族人民籁以生存的建筑从结构形式到表面装饰都独具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侗族风雨桥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交界地区。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在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为了跨越江河溪流,创造性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还有一种让世人都赞叹不已的风雨桥。  相似文献   

19.
侗族文化又称为“鼓楼文化”,不仅因为鼓楼是侗族所特有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建筑。更主要的是鼓楼是侗族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侗族的全部精神性的文化结晶,是最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我国一个拥有296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据统计,国内至今仍有大约150万人在说侗话,但侗语和侗族化却正在衰微。为阻止这种衰微,为使侗化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下去,2000年由世界少数民族语研究院和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化研究所共同合作,1个为期9年的侗汉双语教育实验项目在贵州省1个叫宰荡的侗族村寨举办。此项目是如何缘起,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传统汉语式教育有何不同,项目推行至今已有4年。对项目考察认为,其双语教学成果较好,它在供护侗族传统化方面是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