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但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教师和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探究和开发。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要以体验教育为主渠道,而实践活动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对此,笔者所在学校把践行感恩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展了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开发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实践来谈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5):150-155
当前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综合性的本土文化类课程,国学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国学课程可以延续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在政策和学理方面均有依据。国学课程体系的开设应包括原典类、通说类、拓展类三类,必修10门课,选修5门,共30学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诵读原典,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方法,创建多元有效的国学交流平台,教学评价应动态化、多元化。另外,还应该理性看待国学,以切实可行为第一要务,绝不"作秀"等。  相似文献   

3.
"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这是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和提出的又一创新性理念。当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班级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体验文化课程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还将国学与围棋、体育、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结合调研、学习及教学经验,着眼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建造国学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品牌;塑造专业国学教师队伍,优化儒雅课堂氛围;开展多彩活动,培育儒雅学子等方向入手,帮助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国学教育,对中小学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往往满足于让学生诵读一些幼学、蒙学名篇名作,甚为狭隘。本文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的"大国学教育"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阐述了"大国学教育"课程的建构举措,并通过实例论述了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山东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坚持走开放课程之路,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和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成了感恩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研究课程等,开展了经五自治社团、负重感母恩、爱心大义卖、放飞梦想毕业典礼等极具活力的课程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体验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了解基本创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并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勇于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运用设计思维创造机会、解决问题、形成创意方案,运用创新工具实现价值创造、传递、实现的通识课程。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学校通识课程"创新基础"中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体验,构建协作的创新创业团队,将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资源融入"过程性"的体验活动中,采取"师生共创"进行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这五项"教与学"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励大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理想,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8.
贺岩红 《成才之路》2013,(18):24-25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道德情感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内容的设计和编写,很注重为学校和教师留有伸缩的空间。因此,教师作为教材开发的主体,除了选用教材上的内容之外,应更多地依据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依据这样的理念,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开展"以学生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使他们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小学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要认清这四大类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实施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指导学校规范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学科拓展类课程中的一个分支,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学生未来奠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以"多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实践为例,我们提炼出高中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四条实施路径,即筛选拓展,增强多元文化意蕴;加工整合,拓展多元秦淮读本;实践体验,提升多元人文修养;以读促写,夯实多元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中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教师可以整合各项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学经典课程,从而改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主要从国学经典的主要内涵、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整合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实践三大方面进行探究,其中具体的实践包括深入开发国学经典内容、创设生动校本课程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布置国学主题实践任务等,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服务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学习理念运用于高职实践类课程中,以高职经贸管类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实践类课程"电子商务操作"为例,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组织运作程序,从建立实践课程的目的、目标,选择社区或社会机构合作伙伴,学生反思及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探索将服务学习理念融于"电子商务操作"课程中,更好的满足企业、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方需求。  相似文献   

13.
慈溪市附海初级中学根据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附海初中核心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其中"一点三层四维"金字塔型的课程结构,以学校核心文化的三个价值目标"感恩""包容""进取"为三个纬度,把学校课程梳理为感恩课程、包容课程、进取课程三个层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升他们的人文底蕴,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和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教学,努力探索自本课堂教学策略,着力探索具有附中特色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5.
从2011年10月开始,我校一直在探索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路径。在探索的过程中,学校逐步明确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开设的目标:"构建职校、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精致的职业技能类课程,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今后的职业倾向和专业选择奠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从小给予孩子"根"的滋养,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使这些"儒芽"成长为"翩翩少年",我校确立了以儒雅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管理理念,围绕"雅润校园、儒行天下"的追求,架构国学经典课程,让师生在学习、工作、成长中乐享国学经典带来的幸福体验。一、环境浸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秉承"雅润校园,儒行天下"的校训,学校紧扣国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75):19-20
当代"中小学"学生以《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感恩情怀》指出:在校学习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面对人们重物质、轻精神导致一些学生不懂感恩弊端倾向中,呼吁人文素质的精神复苏,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得到重视,注重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呼吁学校增加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迫切内容。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去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存有感恩之心,使学生对感恩教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课程需求是否在学校的现实课程中得到体现?在搜集上海J学校的学生课程需求、现实课程、未来课程期待三类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三者间的一致性关系,并基于实际分析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不是课的数量化,而是类型的多样化和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是小学毕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军旅文化体验、军事拓展训练、内务整理训练、主题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以国防教育、规则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保家卫国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彰显小学德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总结2018至2021届毕业班的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实践经验,以期为小学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徐斌 《甘肃教育》2020,(4):49-49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之魂,内容广博,意蕴深刻。现代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快餐文化",更需要国学经典的浸润感染,以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完善人格教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定型时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文化精髓有利于学生"向美向善"发展,让学生借古人的学习之道增强学习效果,借经典智慧调适心理减轻压力。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学校要组织老师根据本校实际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诵读气氛,在践行中传承国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