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积累出深度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新闻的“诗外”之功是积累。生活中一些新闻线索、素材只有在日常注重积累以后方能成为新闻。而一些突发性或经验性新闻的写作只有在充分调动和引用了所积累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深度和新意。如,去年我采写的《史家河矿积  相似文献   

2.
我采写的一篇新闻作品《农民徐大松办起垃圾加工厂》继去年7月获浙江省1990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后,12月初又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中有人戏言:这是篇拣来的新闻。我并不否认,采写好新闻有机遇因素。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拣”的过程本身就是现实的劳动和过去的经验的结晶。不然,这个新闻事实,也会在我面前不经意地滑过。“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其中发表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上的几篇稿件,被同行鼓励说是下了一些功夫抓出来的“珍品”,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如何才能写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呢?我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首先是从宏观上确定主题。  相似文献   

4.
有青年记者问我:“你在采写过程中,最注意抓什么?”下边是我的回答。抓思想——这是由报纸的性质决定的。报纸的读者十分广泛,怎样才能使大家产生共同的兴趣、感到可读呢?只有写思想、心态、情绪……因为人们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引起共鸣。喜怒哀乐能够互相感染。我经常采写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事迹,只有平凡的劳动。要把他们登上报纸,谈何容易?必须在主题思想、采写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其中首要的、我花力气最多的是:抓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5.
有青年记者问我:“你在采写过程中,最注意抓什么?”下边是我的回答。抓思想——这是由报纸的性质决定的。报纸的读者十分广泛,怎样才能使大家产生共同的兴趣、感到可读呢?只有写思想、心态、情绪……因为人们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引起共鸣。喜怒哀乐能够互相感染。我经常采写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事迹,只有平凡的劳动。要把他们登上报纸,谈何容易?必须在主题思想、采写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其中首要的、我花力气最多的是:抓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6.
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评奖结果,于6月21日本刊编辑部召开的评委会上评定揭晓。“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从1990年8月至1991年5月,历时9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稿件500多篇。经过编辑部认真地看稿、筛选;评委们精心、审慎地研究、磋商、反复地评议,最后评出一等奖1篇(北京日报记者纪涛撰写的《功夫在诗外,新闻采写亦如此》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纪念奖15篇。这次征文活动涉及面宽,影响大,反映好。500多篇征文来稿作者,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白天扶犁耕耘、夜晚用笔墨写作的农民通讯员,回顾4年来从事新闻写作所走过的路程,感受颇深,真是饱尝了“爬格子”的酸甜苦辣咸,这其中凡是成功了的,都是动了脑筋,下到了功夫的。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5月初,《许昌报》一版头题位置发了我一篇主题为《临时工王爱民15年间21次被评为先进模范》的消息,报道对象单位的一位业余报道员见到我后说:“王爱民的材料我翻腾了不知多少遍,也没写出新味,你咋一摆弄就挠摸了个头条?真是我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得来全不费功夫。”“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话,我至今未敢赞同。此篇稿件从采写到见报的过程,可以说付出了相当的艰辛。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择角度,道道关口不说是披荆斩棘,也可说是费尽心血了,因而说  相似文献   

9.
去年底,我和王超群共同采写的《“两伊”杜康大(?)记略》,被评为我省和全国的好新闻,《新闻爱好者》约我谈点体会,这使我作了大难。老实说,这篇报道真有点“得来全不费功夫”,似没什么东西可说。当时,我们只是想到,新闻记者的眼睛,应该瞄着“新”这个目标,尽可能给读者拿点新的货色——立意要新,写法要新。这,不过是老生常谈。我和超群都生长在“杜康”的故乡,再加职业上关系,对它的历史和现状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0.
题好文一半     
有些通讯员写稿不大重视标题,认为那是编辑的事。无须自己去下功夫,这种观点不对。新闻界有句行话叫“题好文一半”。编辑初选稿件,首先是从标题上判断新闻价值,标题制得好,就容易被编辑选中。我在新闻采写中,对标题下的功夫有时比写文章还要大。1987年12  相似文献   

11.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2.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到收发室等待当天的报纸、杂志,认真地寻找自己精心采写的“豆腐块”。那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单位几位老报道员找我聊天,他们说我有摄影方面的天赋,下点功夫一定能成功。在他们几句话的鼓励下,当天下午,我便把自己的积蓄全部取出来,花一万多元买了一台尼康F60照相机、三脚架、镜头及一些写作、摄影方面的书籍。单位领导对摄影也非常重视,经常派我跟随训练舰艇出海采写新闻,只因自己刚涉足新闻报道的行列,经验不足,拍了许多照片,在报刊上登出来的却很少,但我不泄气,继续拍摄和投稿。有一次,我拍摄到即将退…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句作诗的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功夫铸造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同样道理,以画面语言为主传播手段的电视工作者,也需要这种“诗外功夫”的培养与磨炼,才能拍摄出既深受观众欢迎,又有价值,并能在节目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14.
许挺斐(申报副高):许挺斐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先是集中介绍了他业务上的两点体会.一是“独立思考,求异求深”;二是“知难而上,探索创新”。这两点体会不是贴个“标签”,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涵支撑。他围绕这两点体会,用很有说服力的采写实例.证明他在这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功夫:并以得到的奖励和社会的认可.说明自己所取得的业绩。最后,介绍了他在新闻采写业务方面形成的三个特点:具备了“新闻多面手”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5.
韩宏 《新闻战线》2020,(5):110-111
要采写出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让读者记得牢、印象深的文物新闻作品,就一定要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一肯于吃苦练脚力,“铆”在新闻一线“逮活鱼”,细心观察练眼力,淬炼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站位高远练脑力.在新闻中发现“新新闻”,深挖细雕练笔力,让新闻故事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多在经济与社会的结合点上作文章,是扩大新闻报道面,吸引广大读者关注的有效途径。前年,我在《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上先后发表了《168“电话算命”风波》和《打工者不是“包身工”》两稿,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响,说明采写经济社会新闻是大有可为的。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经济新闻?为何要采写经济社会新闻?如何采写好经济社会新  相似文献   

20.
“冷静”、“冷峻”、“冷处理”是我在新闻实践中摸索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