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张子程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39-43,76
无论是论述诗歌艺术创作构思还是诗歌意境之创造,人们在论及兴时,多把兴局限于诗学范围之内。我认为,若从美学的角度讲,“兴”———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应是审美领域中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将“兴”定位于审美心理范式之内,是关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其它审美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从这样的角度讲,“兴”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才把“兴”推崇备至,并把“能兴者”与豪杰相提并论,也把“兴”和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了起来。所以,认真地研究“兴”,发掘并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更大的学术视角来审视它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兴、观、群、怨”说,对诗歌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兴于诗,成于乐”,“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诗歌具有重要的审美怡情作用,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4.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审美体验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深层的人生体验为基础,在心灵的、总体的生命体验中,达到心与物、情与景、形与神、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感悟与创造。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以他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在中国诗歌“感于外物”的“兴”、“登眺山川”的实践、浸渍书籍和借助他人以启己等不同方面,对中国诗歌审美体验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味”成为美学范畴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滋味”说关注诗歌的审美作用、关注审美主体,其审美创造与审美趣味观同接受美学的观念契合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学特征,认为“滋味”说的诞生,树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纯文学标帜,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东方美学的神髓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美学追求,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审美观照。这一在东方文化革新运动中没落的诗学诉求,却在美国的新诗运动中又一次被激活,完成了诗歌在本源意义上的一次对传统的复兴。意象派创始人庞德在现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找寻到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的原始因子。西方“意象派”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借鉴彰显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渗与共融,也体现了传统资源对于构建现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范畴,着重分析了主体通过“兴”的审美还原,如何经由物我共感、物我同一、抵达天地之境的过程及相关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美学命题,形成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盛况,而且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理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络构。  相似文献   

13.
“兴观群怨”之“兴”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孔安国、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人对此都做出过解释。清人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四者统一起来,立足于他的情景观和现量说,对“兴”这一范畴做出了新的独到的解释,把我国的诗歌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关键在于确立了审美型的文化心理结构。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各种流行的哲学思潮,促使了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而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智慧兼深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具有不同的审美范型。周裕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中论述了以“八代之诗”为典范的“物感型”,以唐诗为典范的“直觉型”及以宋诗为典范的“内省型”。八代诗人的美学追求是“感物”与“体物”,无论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的赋,还是因物喻志的比或应物斯感的兴,客体“物”在审美活动中都居中心地位,他们的审美注意力倾向于物质世界。唐诗人追求的是物象后面的意蕴,因  相似文献   

19.
论“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诗学重精致、主精致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兴”具有直觉性、圆融性、超越性三大特点。“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民族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