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14年在中国重庆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研究了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转型为职业院校的必然趋势,聚焦讨论了学术评价体制的重建、教育质量指数的构建、慕课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四大论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厘清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宁波市提出了以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教兴市"一号工程".5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2002年的27.5%.目前,在甬普通高校有12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9所,2002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4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66%,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八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体制改革方面,涉及了改革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投资体制及深化教学改革等,并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这一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即由1990年的"稳定规模"调整为1992年的"使规模有较大发展",又由1992年的"使规模有较大发展"调整为"稳步发展"。"八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表现出坚持理论创新、总结并推广"一校两制"经验、高等专科教育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深化、提出了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与信息化的目标等五大创新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建高校"散小低差"、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与办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发展和加强本科教育,全国相继新增了一百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且大多数位于地市州中心城市。它们承担了我国近六分之一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成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重要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纷纷举办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笔者对新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思想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对新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1992年以来的新一轮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主要体现在: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改革到了收获的季节,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一、一个新型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已展现在我们面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7.
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转型发展的保障.采取“观念引导先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1999年,宁波市提出了以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教兴市“一号工程”。5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2002年的27.5%。目前,在甬普通高校有12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9所,2002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4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66%,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迈向21世纪之际,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界为之欢欣鼓舞。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展。一、开展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重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2年底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  相似文献   

10.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汽车智能网联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为出发点,分析了应用型汽车类专业教育的特征和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建设以工学为主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验,提出了机制保障、改革人才引进方式、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立体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可看,在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改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改革,是合乎规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特殊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改革和发展战略也是科学。改革和发展的兴衰成败决定于哲理的正误和成熟程度。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形成了改革哲学,哲理的特点是:包容性、普惠性、和谐性、中庸性、多元性、互动性、人本性。应继续研究和充实这些理念,并用以指导改革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经历了一场改革运动。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日本从此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而中国却越来越颓败。通过对比两国的改革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就是导致两国改革运动产生截然相反结果的根本原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所表现出的极度的功利主义思想,并对两国教育改革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代课堂改革可圈可点,在中国课改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发展中,其贡献的三个重要课改经验是:教学模式去留应因地制宜,课改重点要准确定位,教学形态形成宜遵循内在生成的机理。当代课堂改革的理念贡献是启迪课改实践者去深刻反省课改的本质,据此寻求未来课改的新思路。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课堂改革的走势是:推进教、学、研的紧密融合,积极构建量身定制的教学样态,实施课改合力的聚力工程,藉此构筑一种低重心、可持续、能深入的课改新样态。  相似文献   

15.
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从内涵上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说到底,乡镇改革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解决我国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政权与农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垂直管理与“块块”统一领导互相分割,乡镇“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下一步的乡镇改革总体目标是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惠及9亿农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提高整个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且牵涉面最广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学课程的变革经过了"恢复发展""全面改革""转型探索"与"深化创新"四个阶段,课程目标定位越来越精准、课程内容结构越来越完善、课程实施方式越来越灵活、课程评价方式越来越适切。回顾我国教育学课程的变革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和成就,有助于全面深化教育学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生物学是师范院校为生物系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的“教与学”的模式等措施,以期为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尝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高考具有筛选功能,也具有导向功能,应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引导中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应由考知识真正转向考能力,扩大能力考查的范围,改进能力考查的方式,使高考成绩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对考试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月9日至12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下,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修订。现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有关问题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