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2.
训诂两则     
"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有这样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文教材将"故"解释为"特意".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鸿门宴》中樊哙人物形象时,师生有以下一段对话。 师:为了讨论的便利,我们不妨重读这两段对话。一是课文第二节中沛公对项伯的一番话:“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相似文献   

4.
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三处应注的词,语文教材和笔者所见的有关选本都未曾涉及,有些今译又大多把它的古义和今义混淆,为此特试作探讨如下:一:“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5.
在教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课文后,要求学生借课文中“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写题为《“滥竽充数”新议》短文,全班同学几乎都无从下笔,有几位同学虽然写了一点点,但也是就事论事,跳不出指责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老“框框”。在翻译《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一句时,不少同学将“出入”解释为“进进出出”。这表明学生还是在某种“框框”的束缚下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的“遣丞为媒人”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太守“派丞到刘家去说媒”,向无疑议。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亦取此说。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而且由于这一错误理解,从而造成了有关“寻遣丞请还”一段的千古疑案。关于“丞”,向有“县丞”、“府丞”二说。“府丞”说知道“请还”的是媒人,但既然自己做媒人,还请媒人“还”干什么呢?无法解释,不得已,只好“疑有脱漏”;“县丞”说不请媒人“还”,而让丞直接去当媒人,但“说有兰家女”是对谁  相似文献   

7.
说"他盗"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传统而经典的课文."课改"前是保留篇目,"课改"后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仍选用了这篇课文.该文中有这样的话: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10.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1.
一“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这是《荀子·不苟篇》中关于柳下跖的一段记载。“吟口”,是“吟咏长在人口”的意思。对柳下跖的吟咏,长在什么人的口中呢? 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孔、孟和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对柳下跖是深恶痛绝的。你看,柳下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对腐朽的奴隶主国家,实行武器的批判。不仅如此,他还在思想战线上拿起批判的武器,当面怒斥孔老二为“盗丘”,痛快淋漓地批驳了孔老二鼓吹的“先王之道”。他决心“死而操金椎以葬”,就是到了阴间也要寻见那些“先王”,敲碎他们的头颅。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儒家之徒,怎能不吓得胆破心惊?恐惧和仇恨,使他们竭力咒骂柳下跖,把他说成是盗贼,是坏人的典型,是罪恶的化身。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况和一些法家人物,也称柳下跖为“盗跖”,苟况还说什么“君子”“名不贵苟传”,申明他对柳下跖的行为及其名声的流传,不取  相似文献   

12.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4.
首先,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不必杀刘邦。很多史料及研究资料上都把鸿门宴看作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但实际上,项羽并没有打算宴请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各大势力结成了同盟,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谋臣范增也说:“急击勿失!”而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口气,是因为当时两军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章碣有首《焚书坑》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意是说,秦始皇过高地估计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干出了焚书坑儒的蠢事,而无补于他的“帝业”。殊不知,推翻他帝业的倒不是儒生,而是刘邦、项羽这些不读书的人。果真“刘项从来不读书吗”?未必然也。如果我们粗翻古书,还真以为他们目不识丁。据说,刘邦早年瞧不起读书人,当郦食其第一次进见刘邦时,刘邦还故意坐在床口,叫两个女子给自己洗脚,来表示他看不起知识分子,刘邦得天下后,陆贾在他面前常谈《诗经》、《尚书》,刘邦一听就不高兴,骂陆贾说天下是你老子从马上得到的,要诗书干什么?陆贾引经据典,慷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一文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说的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秦王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和项羽也于江苏起兵。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又派兵守关。11月。项羽率军住鸿门。此时,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带来消息:刘邦带军队抢占了皇宫,想要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17.
让鱼儿上钩     
霍尔医生下班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珍藏的一件古代银器和一幅世界名画被窃。他立即打电话报警,不一会儿警官史密斯赶来了。史密斯警官仔细地对现场进行了检查,发现盗贼是个老手,很有反侦察的经验,没有在房间里留下任何指纹、脚印或其他蛛丝马迹。他正在踱步沉思,这时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食品橱里的一只苹果不久前被人咬过一口。“霍尔先生,是您吃了苹果吗?”史密斯警官问。“没有!”霍尔医生答道,“而且,我敢肯定家里别的人也没有吃。”史密斯警官想了一会儿,随即发出会心的微笑。他悄悄地告诉霍尔医生下一步该怎么做,然后安慰说:“先生,…  相似文献   

18.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史记·高祖本纪》)读书至此,人们自然会提出疑问:高祖.这是刘邦的庙号,是他死后才获得的;在他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还没有“高祖”这个称号,怎么能这样称谓他呢?说成“刘邦”或“刘季”才合适吧?其实,司马迁并没  相似文献   

19.
也许你会说《鸿门宴》中的刘邦足够机智,能够随机应变,我以为刘邦实为一地道的伪君子、真小人。刘邦初入咸阳宫时,见到宏伟绝伦的建筑,失声喊道:“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贪婪之心流露无遗。其人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有所收敛,但只为收买民心。明是自己想据关称王,硬是推托给他人。项伯好心劝张良,他又趁机套近乎,又是敬酒又是称兄道弟,还约起“婚姻”来了,如此攀亲,只是为了让项伯以长者身份在项羽之前美言几句。项伯为仁慈之人,怎会料到此着之阴险,还只道他刘邦真个不敢觊觎项羽天下。以至于项庄舞剑时,挺身维护这未来的“亲家”。怪…  相似文献   

20.
“爸爸,你说家长打自己的孩子违法不违法?”一天,我下班刚进家就被读小学的孩子拦住了。“你说呢?”我反问孩子。“当然违法!”孩子似乎理直气壮。“违反什么法呢?”我又问。孩子笑了:“我也说不明白。”父母打自己的孩子也是违法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教育法》第四十九条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