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大学人共同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全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应该在谋求文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上,始终代表人类社会的最高努力,并且孕育和产生人们对于文化和社会的最新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今天探讨研究如何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选择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教育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文化影响是经过选择、符合主流文化需要同时又具有文化批判性的文化。大学的文化选择是由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功能决定的。大学文化选择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选择之处,不仅在于其选择内容的高深性、先进性,而且在于其选择机制上的批判性、双向性和更新机制。通过大学文化选择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相互作用,大学文化选择形成了推进文化进化、规范社会价值体系,对受教者进行文化模塑、提高受教育者文化选择能力及创造大学文化、孕育大学文化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大学社会服务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有着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最初的含义是大学从为宗教服务转变为为世俗社会服务;而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一直是"入世"的文化,中国的教育本来就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所理解的美国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多的是为经济服务,这其实是一种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误读.为社会服务是每个社会组织的责任,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这是由其组织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杨耀防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4):18-19,106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极大影响。本文阐述了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应提倡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的观点;探讨了建设现代大学文化,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大学管理中一种新兴的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它综合运用行政、经营、战略、领导、治理等多种管理理论或技术,促进大学的战略发展,在大学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在大学管理和发展中产生的直接的、稳定的、持续的积极有利的作用与影响便是它的功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具有自我诊断、航标导向、监测控制、凝聚共识和凝练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凸现,人们对于现代大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期望。但在现实社会,人们对大学的经济功能往往更为看重,由此而忽略了大学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文化功能,即大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播现代文化的场所,它将通过文化创新来代表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因此,在当今社会,深入探讨和研究现代大学文化及其内核——现代大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她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面,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浅议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文化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主要有领导方式、教学和科研活动特点、教师行为风格、师生交往方式、学生治学精神、校园环境氛围等。而大学精神主要指在大学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一贯的、持久的、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并引以为豪的大学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它既指大学中全体成员的言行中所渗透的一种主导意识,也指他们所具有的精神活力状况和精神气质。大学精神又是会流变的,这种流变在质变与量变方面具有两极性。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有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及其触发的高等教育转型的一种表现。大学精神的传统在现代遭遇到严重挑战,必须重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对现代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需要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知识分子在大学精神重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人性、教化社会、泽被人类是现代大学文化使命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核心集中体现为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内隐文化,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构成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就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大学的精神文化,就是用鲜明的主题说话,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氛围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距是地方高校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地方高校应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着力培育大学精神,积极构建现代科学的制度体系,加强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标识和物质文化建设,强化特色文化建设,以先进的大学文化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 ,它应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在于对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 ;对外协调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 ,保障大学的文化地位。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是大学制度文化取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伴随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而诞生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孕育了既带有浓郁的时代烙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一定的传统的大学精神。时代的召唤,社会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有机融合市场理念和传统大学理念,孕育适合民办高校阔步前行的独特精神。  相似文献   

14.
刘旭东  张旭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5):28-31,77
每所大学的校史都能够通过其校训加以透视,校训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独特精神品格。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其早期办学历史中凝练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文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该校校训进行解读,客观地揭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以期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大学人文精神传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在当今却饱受着一些异化思维的侵扰。大学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既是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中的应有之意,又是这一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一种理想途径。文章着眼大学人文精神传统的内涵及其现实发展的困境,提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学从其诞生之初就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在现代社会,作为精神文化看护人的大学,尽管有着自身的内在困境和现实资源需求,但其蜒绵不绝的独特人文精神气质使它充当了具有人类精神圣殿意义的现代教会。理解大学作为现代教会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现代尘世保留一块精神皈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一所大学往往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一个区域成功发迹的重要支柱。大学已经从它产生的初期处于经济社会边缘、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发展到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现代城市素质的标志。临沂市委、市政府用超前的眼光,集全市之力创建综合性临沂大学,为临沂未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大学资源对临沂现代城市的综合影响将为新临沂发展带来无限希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8.
从洛克的宗教哲学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讨论<六月庆典>,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现现代美国黑人确认自我、赢得自由解放、进而与现代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历程,揭示拉尔夫·埃利森捍卫黑人传统道德文化、争取黑人权利、探索黑人身份的积极价值观以及促进黑人与美国主流社会和谐共处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