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而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中下层士绅或正处于转化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其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即“转化性”,而并非通常所说的“软弱妥协性”;由此所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全局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3.
“媒体派”与“学习派”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两大阵营,两派的争论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大谱系,推进着教育技术学科范式的形成。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不断推动两派走向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将走向统一,反常现象不断出现,最终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学科的范式革命。“学媒之争”和范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学不断向纵深发展。正确认识“学媒之争”与范式革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1.何为“思想解放”?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6.
北洋时期,无锡地方士绅控制了警察人事任命权。但绅商的权力并非法律所赋予之权,只是一种事实控制权。当江苏省政府试图依法集中警权时,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冲突。先后爆发的三次警权之争,突出表现在省警务处与地方绅商之间,并多以"绅胜官败"告终。县府与士绅、士绅与士绅之间同样也存在警权争斗。警权之争多以官治、自治之争的面目呈现,但实质上是利益之争。警权之争揭示了警政运行不佳的两大困境:官督绅办的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绅商利益分化导致的警权分割。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是教育信息化系统改革中的关键。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在理论层面已开始由“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但实践层面的变革思路上存在着“技术导向”的倾向,这导致研究者热衷技术应用而忽视学与教本身。通过对比中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分析新加坡的典型案例,发现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特征,并有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应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逐渐由“技术导向”转到“学习导向”。  相似文献   

8.
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是顺应时代发展、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习规律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学习者形成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关键在于树立新的学习观:倡导“自由学习”,反对“强迫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反对“求同学习”;倡导“效率学习”,反对“疲劳学习”;倡导运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反对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存在已久的老问题,人们对于惩戒的存废之争古已有之。回顾历史,对教育惩戒持赞成态度的主要代表有颜之推、赫尔巴特和马卡连柯;持反对态度的代表有王守仁、昆体良和苏霍姆林斯基。而夸美纽斯和洛克则属于折中派的代表。乍看之下,赞成派与反对派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就共同反对体罚而言,赞成派与反对派的立场又是一致的:赞成派赞成的是合理、适当、有益的教育惩戒,而反对派反对的则是体罚。其实,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反对体罚,但并不反对教育惩戒。从世界范围来看,体罚一般是法令禁止的,但惩戒权却是有所保留的。在一…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语文教材“三性”(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认识有没有真正达到辩证和科学的境界?笔者在此略陈感想,以示知无不言。一、工具性之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自智创立以来,曾盛极一时。百来年后,天台宗学风不振,直到晚唐湛然的露面,才重振天台学风,史称天台宗的中兴。由于湛然把《起信论》思想引入天台宗,导致长达30年之久的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之争。知礼以山家派自居,以“救天台一家之正义”为己任,从“性具三千”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用“妄心观”的现心论批判了山外派的“真心观”的观心论;用“别理随缘”的判教思想批判了山外派的“别教不谈随缘”的判教思想。本文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途径一:确定教、学、用一体的研修计划。就是以“教”为主线,以“学”为“教”的两翼,实行同步发展,形成相互作用的格局。从课前备教材、备学生到课堂讲授的一系列过程,就是“教”;再由此扩展为两翼:一翼是博览与教学有关的研究资料,另一翼是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的教学成果。这样一课一课地“教”,一课一课地“学”,日积月累,定有长进。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其用意是反对包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要不要旗帜之争,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合乎事实的。当然,认为胡适只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合乎实际,胡适反对研究和宣传主义,是因为他坚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否认理论的积极作用,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胡适在《三论》《四论》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承主义有作用,转而反对教条主义,但是,胡适认为主义的作用,只是一种参考的作用,因而继续抬高方法的作用,而贬低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演化经历了"反洋务"、"反维新"、"灭洋排外"三个阶段,"反洋务"阶段的主要代表是倭仁及李鸿藻等人,他们主要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经济变革;"反维新"阶段以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维新派变革"祖宗之法";"灭洋排外"阶段则以载漪、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在自身统治受到内外威胁的情况下,仍痴迷"天朝上国"观念,妄图与洋人最后一博,把其赶出中国.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代表成员有因有革,其守旧思想则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其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结构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青海伊斯兰教内部情况复杂,教派繁多,有老教“格底目”,也有四大门宦的几十个支派,还有新教“伊赫瓦尼”和近几恢复、发展起来的“赛来非耶”。教派之争由来已久,主要有新教和老教(主要是门宦,我省群众习惯上把门宦也归为老教)之争,近几年又加上了新老教同“赛来非耶’(即三抬教)之争。教派纠纷对我省的发展和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正处于转化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