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堂教学应成为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耻”事关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基于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课堂教学更应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方生活报》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初二女生公开叫卖初夜权,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吃喝玩乐的经费,笔者相信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会为这个女孩这样的行为感到耻辱。在中国历史上,“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论语》说:“行已有耻”。孔子这里所讲的就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作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耻,是社会公德的底线,不以伤风败俗为耻,何谈社会文明?不以耻为耻的民族,何以成为强盛的民族?教民知耻,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一项固本强基工作。对青少年进行…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荣辱观。荣辱观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耻;其次是明荣辱。本文只说说知耻。知耻,就是要有羞耻心。有羞耻心,就是有道德的是非、善恶观念,以不道德、不正当的言行为耻;它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有羞耻心,人就会自律,自觉地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做了错事后,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相似文献   

4.
耻厚,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并造成危害的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耻厚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主体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愧疚感。而“知耻”既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是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个体如果认为那样做是耻辱的,虽合情遂愿而不为,如果认为并非耻厚的事,虽于己无益也可能去为之。因此对“耻与不耻”的不同认识,决定人们选择不同的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决定着21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文明水平。对他们进行世界观、道德观、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高标准、要有正面鼓励,也要有基本的做人规范和从反面的规诫教育,让他们既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也知道怎样做是错的;既有享誉的体验,也有饮耻的感受,从而明确一个界线,健康地成长首先,加强对青少年的“知耻”教育,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而法制建设又不太完善的今天,出现了许多不良社会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肆泛滥,现实利益的巨大趋动力使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再加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力图从价值  相似文献   

5.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上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潘思斌 《教育艺术》2006,(12):15-16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不仅关系到主体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何小忠  姜朝晖 《中国德育》2006,1(9):37-39,76
荣辱观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明荣知耻、合理求荣的引导与规范的道德实践活动。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青少年明辨荣辱;引导青少年争荣避耻;指导青少年以义求荣。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亲历体验、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以身示范、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11.
董颂祥 《文教资料》2011,(18):108-110
目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耻感教育势在必行。耻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共同开展.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它应以“孝悌”为中心,以父母榜样作用为方式;学校教育是关键,它应该通过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以德树人,引导孩子知耻尚荣:社会教育是保障.它应该创设良好社会氛围。为孩子们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邻家琐事     
百姓心中一杆秤,时时在把荣辱称;世间万象留心中,琐事之间见品行——题记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士皆知耻,则国无耻;士不知耻,则国之大耻。”知荣明耻,不仅关系到人生观的确立,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生活中那些看似些平常的琐事,却无  相似文献   

13.
耻感与耻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表征,是维系人的道德生活的一道防线,也是人之道德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元素,南宋学者陆九渊认为:"人之患莫大乎无耻."[1]随着全球性价值问题、道德问题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耻感淡化、荣辱不分的问题正逐渐凸显,社会对耻感教育寄予厚望.然而,耻感教育从学理到实践尚缺乏基本探索,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杨晓冬  童斌 《班主任》2007,(9):11-12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培育应着力使人们明知国家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更要深知国家不能产生新的耻辱。国家荣辱现的核心是要知道国耻。中华民族曾有百年国耻,我们应该“知耻近乎勇”;目前社会群体知耻感淡化,知耻教育是“治世之大端”;官吏不廉洁知耻,是“国之大耻”。国耻教育在民族精神培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举国之人皆知有耻,中华民族才会避免再蒙受耻辱。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7.
论知耻     
知耻之意论述知耻意识的内涵和表现,知耻之理论述耻的发生以及知耻是如何影响道德主体的;知耻之教从现实出发论述耻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隆卫芸 《中学文科》2006,(11):57-58
近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蜉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对荣辱观的论述。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看来.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日礼,二曰义,三日廉,四日耻,颐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阱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辰观辣僳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佳人了时代舶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现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在学校教育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品德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兴盛。培养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中学德育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弊端的积重难返,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当代中学生的荣辱观令人堪忧:在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深处,荣辱的界限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是非不辨,美丑颠倒。不少学生以“时代不同”和“国外如何”为由,怀疑、摈弃甚至反对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美德,使荣辱观染上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